1藁城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52小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合计78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耕作工具日益丰富,说明耕作方式不断进步,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出现铁犁牛耕,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耕作工具,无法体现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名师点睛】石质工具、青铜工具、铁质农具。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石、木都是工具、包括农具的主要制作材料,用石料制作各种工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从最初不加选择的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2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技术与方法也是相当复杂的,其探索是相当艰巨的。2.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不计劳动力成本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工艺水平不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要理解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成份,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3.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是南方人口的增多3以及南方赋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非棉花的普遍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府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并不直接代表“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故D项错误。点睛:“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是解题的关键。4.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B.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体现了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故B选项正确;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私营经济在经济中没有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错误;农村租佃生产关系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方面的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发达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注意时间和“死水”中泛起了“微澜”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别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相关概念,同时私营经济与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都要正确掌握。5.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改行漕粮折银有利于货币经济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故A选项错误;改行漕粮折银不等于免除漕银,故不能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B选项错误;材料与强化地方控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4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准确提取关键信息“改行漕粮折银”,应该正确理解漕粮折银体现了白银的流通作用,属于货币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找到该信息,或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扰,就容易错选其它选项。6.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A.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发展B.偏安江南成为商业发展的选择C.两宋财政收入倚重于海外贸易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时期【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南宋在江南水上交通发达的情况下,市舶收入很高,这说明南宋地理位置的优越是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故选A;南宋偏安江南,是因为当时金军南下占领了北宋的黄河流域,偏安江南是无奈之举,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里面没有提到南宋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所以没法得出C的结论,故排除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7.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剥削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5排除CD。8.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B.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C.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物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只能反映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的情况,并未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在中国近代史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题中只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题中“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以看出西方工业品由于质优价廉而受到中国民众青睐。而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逐渐走向日益萎缩和破产,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的情况。当时只属于被动开放。并未体现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变化,故D项错误。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A.西方列强的掠夺B.财政收入的减少C.自然经济的解体D.中外贸易的扩大【答案】D6【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变化,无法看出西方列强掠夺的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探讨了财政收入的构成,没有具体说明财政收入的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谈到鸦片战争后,其它收入所占比重增加,但没有具体数据说明原来农业收入的减少,无法判断农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收入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增长紧密相联,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变化的比较,特别注意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和官业收人几占岁入的一半”,这些都与中外贸易有关,进而做出选择。10.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A。11.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A.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C.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列强的压制,列强的资本输出冲击中国的民族工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列强资本的压制而非受清政府政策的限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列强资本的压制而非举步维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在与洋商竞争中必定失败而非无利可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非常多的,但本题只是强调外国商人的冲击即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12.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排除。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是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的原因,排除B。C项表述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增强,排除。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符合图示信息,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曲线的发展趋势,图示显示1903年-1906年民族工业迅速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末新政的影响。813.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C.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民族企业申新纺织厂发行股票,“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七年”是1918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在1949—1956年期间,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