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说明:本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40=80分)1.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2-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故排除C项。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排除D项。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4.“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A.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依据材料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西-3-周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的现象较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对一些诸侯就失去了控制;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裂加剧,并未走向统一;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天子权威受到冲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关市律》《工律》《徭律》《置吏律》《军爵律》《属邦》等。这反映了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律十八种》包含了各个方面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并不能看出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选项错误,从题干中的法律条文的名称可以看出以上的内容并没有包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从法律条文的这些名称可以看出秦律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不是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6.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时期数目(个)时期数目(个)时期数目(个)秦朝约1000唐朝约15001911年1381A.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B.县制是小农经济的基础C.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D.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答案】C-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唐朝和1911年地方都有“县”这一区划,且数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这说明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县制有利于社会改革,唐朝没有明显的社会变革;B选项错误,县制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小农经济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县制职责明确。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答案】D【解析】材料一反映了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继续修筑阿房宫,材料二三四均为提及,因此说法相对片面,A不正确;四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阿旁宫进行了记载,并非都不可信,B错误;杜牧写有《阿旁宫赋》,但并不能说明其曾经游览过此地,C不正确;以上四则材料均体现了阿旁宫没有完工或建成的基本史实,D符合题意。8.“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5-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9.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10.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D-6-【解析】试题分析:“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指既采取了周朝时期的制度,又采取了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故选D,郡国并行制是指郡县制(秦朝)和分封制(西周)同时实行。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答案】A【解析】丞相不再由功臣列侯及其子弟来担任,而是通过选拔平民士人来担任,这体现出宰相受到了皇帝的制约,宰相要更加依附于皇帝,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本题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所以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问题;C选项错误,宰相这一职位并不是由刘氏家族来担任,列侯不代表着是刘氏家族。D选项错误,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才被化解。1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7-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司徒【答案】A【解析】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意在强调尚书省最初握是拥有实权的,故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14.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北宋增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是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8-AC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三司使的设立不是针对地方的措施,排除D项。15.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错误;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和材料无关。16.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D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明代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