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贵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礼记•礼运》中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A.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官僚政治B.导致了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C.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D.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天子有田”“诸侯有国”“大夫有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拱卫王室,巩固统治,保持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体现分封制下贵族等级的财产分配,而非权力的分配,另外世卿世禄制下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分封制运作正常的时候,而不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C项,地主阶级崛起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2-材料未涉及,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3-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5.西周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C.儒家学派的伦理纲常思想D.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大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权力尚未能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表明西周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中“西周规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子”“公国”“侯伯”“子男”是政治等级,没有涉及经济实力,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表明类选择题,该题型是历史高考选择题中的主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现象是“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反映出等级森严的本质问题。6.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这说明西周春伙时期贵族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集权专制,无视法律D.地位高级,免于处罚【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贵族的保护,体现的是贵族的特权,即等级森严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是不能免于诉讼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也是得视法律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是不能免于处罚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贵族只是享受保护而不能免于诉讼、免于处罚,-4-也必须正视法律。7.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8.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9.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得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故选C;商鞅变法十分彻底,军功爵制推行得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贵族势力严重削弱与史实不符,排除D。10.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故D项正确。A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排除。C项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11.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1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答案】A【解析】【详解】“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7-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缺乏一定的自主权。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存在利弊。“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分析出刘绍玢主张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AB只是分析了分封制或郡县制,说法不全面;题干说明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C无法体现。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8-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