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列宁语)这个集团是指A.三国协约B.三国同盟C.国际联盟D.轴心国军事集团【答案】B【解析】英法俄形成了三国协约,“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说明是一战前的三国同盟,B正确;A属于英法集团;C是一战后国际组织;D是二战时期法西斯轴心国。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的理解。这两种行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国家利益展开的,它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力量并未因苏俄退出而削弱,反而使同盟国一步步走向崩溃,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本题答案选D项;ABC说法不全面。3.一位外国领导人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尖锐刻薄地讽刺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他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这位领导人是A.美国总统B.英国首相C.法国总理D.意大利首相【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可知该国领导人主张最大限度的宰割德国,使其无法翻身。这来源于法德矛盾,所以应为法国的主张,故选C项。为防止法国的过分强大,英美两国均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与题目中的信息“掏空德国人的腰包”,故排除A、B两项。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并未对处置德国提出任何主张,故排除D项。4.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在于该体系A.没有承认民族自决的原则B.内部蕴涵着错综复杂的矛盾C.在分赃时造成了新的不均D.将美国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答案】B【解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3-后世界国际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等;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该体系必然会崩溃。故选B。5.1922年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有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④中国据此收回了山东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九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故①②③正确。1922年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据此,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故④错误。本题选A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国联的实质问题是-4-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D.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答案】D【解析】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这幅漫画揭示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挡住战争的步伐。故排除ABC,选D。7.“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题干叙述了当时帮助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纵队”后来积极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概括其反应的历史本质,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A项相似的国情并不决定“国际纵队”一定要帮助中国,D-5-项说法较幼稚,而B项“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和题干情况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此题答案为C。考点: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历史现象概括历史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C.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是指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使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答案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主要是德国法西斯,排除A;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也是二战的爆发源头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二战中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排除D。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德国吞并奥地利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6-D.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详解】①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在1938年3月;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7月7日;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发生在1936年;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不久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①④,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这就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所以C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敦刻尔克大撤退11.在1941年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英美两国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的权利”,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①英美暂时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④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7-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英美为战胜法西斯暂时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英美为了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成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故①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必须警惕极端法西斯主义的死灰复燃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③不能牺牲、出卖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的爆发时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结果,①④正确;从二战胜利的原因来看,②符合题意;从绥靖政策的结局可以得出③正确,故选C。点睛: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把握战争的危害和启示,从战争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和平意识,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等。-8-1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14.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9-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15.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表明包拯A.强调科举选才标准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痛斥官员贪腐行为D.注重维护朝廷法纪【答案】B【解析】材料“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反映了要选拔品行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由此可知包拯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任职资格,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贪腐、朝廷法纪的内容,故CD两项排除。16.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反映了集权政治的产生,而“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10-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体现了在集权政治出现后,处理不是最好的方法,应当对极权政治提前预防,B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是“防止集权政治”,A的表述偏离了题旨,并没有阐述他们地位的平等;C“政治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