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后分层检测案20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合格考全员做】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答案:C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D.协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均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A项错误;发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适应环境,B项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项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影响,D项错误。答案:C3.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可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答案:B24.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解析: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出现,所以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这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答案:B5.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A.有长着细长花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答案:D6.下列关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解析:生物的进化是在漫长年代中逐步进行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所谓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答案:C7.如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宽20m、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宽也是20m、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增加3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C.该物种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D.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某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分成四个小区域后,因为生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影响了该物种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所以其基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增加;该动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由于活动面积减小,生存斗争可能加剧;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答案:D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其天敌的视觉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生物为生存而斗争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解析: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越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故选B。答案:B9.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解析:(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1)地理隔离(2)遗传协同进化【等级考选学做】10.银杉和大熊猫分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著名的“活化石”,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它们成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A.它们基因突变的频率为04B.它们不通过基因重组方式产生变异C.它们已停止生物进化D.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进化速度非常缓慢解析:“活化石”是指和古老的祖先相比,进化速度非常缓慢的活体生物。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些生物(比如银杉和大熊猫)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因此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主要原因是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生物的进化非常缓慢。答案:D11.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子,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子致命疾病的病毒。如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子的死亡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子因发生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下列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①隔离②自然选择③突变④定向进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兔子因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可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发生协同进化,这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B、D错误,C正确。答案:C1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5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答案:D13.“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解析:(1)已知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可由公式: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30%+(1/2)×60%=60%,则a的基因频率=1-60%=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36%、Aa为48%、aa为16%。(2)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处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AA为36%、Aa为48%、aa为16%(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物种【素养达成练】614.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____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如图),请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不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偃麦草是二倍体,所以F1产生配子时,会出现联会紊乱,导致F1不育。(3)将F1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得到的植株再进行减数分裂时,能正常联会,产生配子和可育子代。加倍后成为八倍体,此时没有经过地理隔离。(4)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形成新物种。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