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曲靖茚旺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下面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由此表可推知国家姓别姬姓一姬姓姬姓一非姬姓非姬始姓一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周王缺乏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动荡不安D.战争导致诸侯国数量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姬姓--非姬姓”和“非姬始姓--非姬姓”数量较大,说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缺乏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A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国家动荡这一现象,排除C。诸侯国总体数量的变化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错误。2.《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考点:抗日战争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3.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恢复帝制,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4.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B.扩大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3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D.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可知体现的是参政议政的人员的广泛性,D选项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原则,C选项排除。5.《人民日报》在1978年3月以一整版篇幅介绍了埃德加・斯诺的生平,突出强调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以及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在篇末使用“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的结论。当时,《人民日报》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扭转国人旧有的美国印象B.树立美国爱好和平的形象C.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D.颂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1978年3月”当时处于中美两国建交前夕。《人民日报》上的刊文及其篇末“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结论的使用说明,其意图明显是在为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后的最终改善即正式建交做铺垫,试图改变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印象,树立美国人民友善的形象,故正确答案为A;材料中表明的是树立美国人民友善的形象,故B排除;此时中美两国关系已经解冻,故C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而是为正式建交做铺垫,故D排除。【点睛】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6.在古罗马,家庭一词既被用作与财产有关的意义,又被用作与人有关的意义。如前者,《十二铜表法》提到“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如后者,法律提到“从这个家庭所出的”,表明4法律在此处仅谈论单个的人。从中可确认的是A.家庭中各成员的法律地位基本平等B.个人离开家庭将失去法律的保护C.罗马法认为儿子始终是父亲的财产D.成年男性是当时家庭关系的核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财产)”可知,家庭中各成员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法律在此处仅谈论单个的人”可知,个人离开家庭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故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确认罗马法认为儿子始终是父亲的财产,故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父系亲属可以有家庭”可知,强调的是成年男子是当时家庭关系的核心,故D选项正确。7.有学者指出,梭伦和庇西特拉图是在雅典处于同一社会转型阶段先后出现的两个人物,作为僭主的庇西特拉图可以视为“带卫队的梭伦”。由此可知A.庇西特拉图推进了雅典民主进程B.二者都树立了鲜明的民主形象C.梭伦最大的缺陷是忽视武装力量D.庇西特拉图确立了雅典民主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带卫队的梭伦”反映了庇西特拉图的执政措施同梭伦一样推进了雅典民主进程,故A正确;庇西特拉图的统治属于僭主政治,不是民主形象,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梭伦最大的缺陷,而是强调庇西特拉图的执政措施推进民主进程,故C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故D错误。8.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5A.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B.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C.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D.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体现出美国的民主政治是精英妥协的结果,并且都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这体现出实用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从邦联到联邦国家结构形式明显有变化,A选项排除。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的说法不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排除。9.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列宁旨在说明A.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的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根据“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A、D项的具体表现,更明确具体,更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D项,故选B。【点睛】A、D项的说法都正确,但不如B项更能体现材料主旨,所以在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进行逐一辨析,以选出最合适的选项。10.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6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冷战时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即指的是美苏之间,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与题干“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不符,排除;C项“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表述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概况及认识11.据下表记述,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朝记述出处《淮南王刘安》“擅国权,侵夺民田”《史记淮南衡山王传》(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面为郡,兴美田以科子弟宾客”《汉书公孙贺传》(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后汉书张禹传》A.官员经济贪污现象盛行B.封建土地私有趋向破坏C.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D.因家重农政策执行乏力【答案】C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汉代,一些官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或家族势力,侵夺其他小农手中的田产,使其自己家族势力逐渐增长,故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富家侵夺田产,并没有提到经济贪污,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由材料可知,封建土地私有是越来越强化的,并没有遭到破坏,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政策,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1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自给自足B.集约经营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看出其目的在于掌握更多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体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C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3.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特征B.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C.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要素D.封建社会土地耕作面积并未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8【详解】在封建经济内小农和地主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故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具有不稳定性,并不是小农经济,与题意不符,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土地兼并,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土地耕作面积是否增加,故D排除。14.“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对图片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4可反映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B.图1是唐代制瓷业的代表产品C.图2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D.图3可反映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答案】D【解析】【详解】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故B项错误;司(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C项错误;纱单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多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D项正确。【点睛】水排不是排水工具,属于水力冶铁工具。15.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