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山东省临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个人观念淡薄D.家族宗法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排除;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所以中国人的姓体现的是血缘关系,是家族系统称号的标志,体现了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故D项正确。2.“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2题选择C选项。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3.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可知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的原因是宗法制走向衰落;分封制在战国开始走向衰落,A选项与史实不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瓦解,与史实不符。【考点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4.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3以显示地位的尊卑”可知,从天子到士的用品有层层等级,尊卑鲜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维系政治等级的宗法制密切相关,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世袭制就是将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乡绅、长老在农村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排除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C与题干不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D。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在当时的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宗法制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46.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左在阳陵。”右在何处?A.皇帝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皇帝总揽政治、军事、经济大权,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没有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A项正确。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但皇帝一般不会把军权交给太尉,排除B。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材料不符,排除C。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熟悉秦朝的中央官制,紧扣材料即可知道答案。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以后的朝代在此制度上不断加强和完善,C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世袭制度开始于夏朝,此后朝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三公九卿制度是属于中央官制,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且三公中的“丞相”后来被废除了,与材料不符,排除D。58.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C.中央王朝统治范围迅速扩大D.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所以D符合题意;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是在秦朝,所以排除B;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9.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6【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D项与题干不符,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本题的关键词“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切入,得出答案。1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7治;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1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实现民族交融B.恩泽贵族C.削弱王国势力D.增加税收【答案】C【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13.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仆卿,其诏书遭到给事中官员的驳回,皇帝只好再向给事中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给事中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不具备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排除B。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清朝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听命于皇帝,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熟悉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81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北宋初年主要从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916.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C项正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