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分封制受到冲击C.天子权力开始削弱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公元前720年……郑庄王……命人侵入王室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庄公作为诸侯,其种种行径表明他并没有履行作为诸侯应该向天子所尽的义务,反映了春秋初期,随着实力的变化,部分诸侯不再受天子制约的史实,这表明分封制渐趋瓦解。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出宗法制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已进入东周,天子权力开始削弱发生于西周后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公元前720年”,排除;D项中“彻底瓦解”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2C.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指的是宗法制,“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指的是分封制,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认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开创的,排除;C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西周并未打击异姓诸侯,排除。3.观察下图,关于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行郡县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B.唐朝的节度使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宋朝设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明朝设内阁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设参知政事、平章知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长官计相)掌握财政权,枢密使、枢密副使都相当于宰相,分割宰相军权。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广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唐朝的节度使是管理地方的,不能分散相权,排除;D项,明朝内阁是在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的,另外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才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3A.秦汉、明朝B.西周、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隋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由封建而跻统一”是以战国至秦朝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为代表,说明中国古代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发展,到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中“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是以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和军功爵制转向秦汉隋唐时期的“士人政府”为代表,说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材料中“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是以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代表,说明选官用官制度中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和标准的变化。综上所述,“第一级演进”是秦汉,“第二级演进”是秦汉至隋唐,“第三级演进”是隋唐。故答案为D项。A项,明朝实行科举制,但是在隋唐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三级演进是实行科举制,秦汉时期与之不符,排除;C项,西周属于封建时期,没有完成“统一”,排除。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B.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4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6.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A.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B.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C.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D.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答案】C【解析】【详解】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结果实际上造成了选官权力被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由材料中“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材料表明魏晋时代实行九品中正制是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其推行原因主要不是地方骚乱、交通阻梗,排除;BD项,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的表述与材料中“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不符,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7.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的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5A.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B.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C.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D.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必须重视公民的知识,加强公民的政治修养,以防止出现“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的可笑的现象。材料所表达的实质问题在于公民素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排除;BD项,材料无法体现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认为主张不应该让每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排除。8.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C.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他认为梭伦政体使“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民众”“是政体的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所指“梭伦的政体”的“人”指的是雅典公民,材料强调了所有雅典公民之间的平等,这反映了民主平等的观念。故答案为B项。A项,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与材料中“梭伦的政体”不符,排除;C项,梭伦改革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公民大会,材料中未涉及公民大会,排除;D项,雅典的民主是排除了奴隶、妇女和外邦人等的公民政治,材料反映的是公民之间的平等,不涉及非公民,排除。9.从罗马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原因涉及地理环境、经6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由此可见,《民法大全》A.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B.反映出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D.可以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以及培育的法律需求促成了《民法大全》的面世。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而又完全不同的方式开拓法律的规范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大全》使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协调利益冲突的需要,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在强调民族矛盾,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法大全》是奴隶主贵族与王权政治斗争的产物的结论,排除;D项,“凌驾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之上”的说法与材料中“罗马法始终以一种与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并行不悖”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A.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B.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C.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D.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7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说明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都强调财产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故答案为B项。A项,“财产的不平等”不利于下层民众,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D项,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的结论,排除。11.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A.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B.顺应了自由主义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