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湖南省宁乡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答案】D【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故D正确。材料涉及称谓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故A错。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故B错。C项与材料无关。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2-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于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始经济凋敝,政府休养生息,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C。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A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会提高商业者地位,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在郡县乡里广泛存在,所以说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D错误。4.《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答案】C-3-【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统治者大肆宣扬陈纪是为了宣传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故选择C选项;以德治国的含义是偏向封建君主的个人道德的范式来“感化”黎明百姓,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用他人事例宣扬封建纲常,故排除A选项;加强道德教化、促进家庭和睦稳定是维护封建纲常秩序的表象,故排除B、D选项。5.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华夏历史把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视为华夏帝王,可知魏晋时期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门阀世族政治,排除B;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理论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感增强,而非夷夏观念日益固化,D错误。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有,故B项排除;土-4-地兼并缓解与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7.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大唐王朝国力强盛无关,B选项排除。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唐在西部地区建立有效统治的结论,D选项排除。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5-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9.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记载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记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记载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宋时期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有不同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政治的需要,古代文献资料存在对同一历史事实不同记载的现象,B项正确;因为材料中对同一事件存在“不同”记录,可知A项错误;北宋时期对同一事件的记录不同,不能说明历史记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本题没有展示对文献的处理和认定的正确方法,D项不符合题意。10.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6-【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11.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等信息可以看出,人们反对修铁路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传统观念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学传入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市场的开放状况,排除D项。12.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D.北伐战争得到民众支持【答案】D-7-【解析】【详解】20世纪20年代,湖北百姓对吴佩孚的军队失败欢欣鼓舞,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是国共对峙的表现,与北洋军阀吴佩孚无关,A项错误;农民因为吴佩孚军队的失败高兴,不能说明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项错误;吴佩孚的军队失败并没有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C项与史实不符。13.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满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花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社会习俗完全西方化【答案】B【解析】【详解】由20世纪30年代“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钢琴曲”和“喜字纱灯”、“黑褂”、“旗袍”等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上海中西融合成为时尚,B项正确;只有上海的一次婚礼,不能体现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更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已经完全西化,ACD三项错误。14.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B.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的说法可知,说明在1940-8-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可知其范围不是全国,A选项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材料中未提及,B选项排除;革命统一战线所处的时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D选项排除。15.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