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庆九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试题(命题范围:必修一1~4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并未严格遵循周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说明秦国未受周的宗法制约束,故更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秦国,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故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经济文化落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有所发展,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兄终弟及、以孙立者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符合王位世袭制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这说明李斯认识到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B.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C-2-【解析】【详解】据材料翻译信息可知:李斯向秦始皇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这说明李斯认识到思想统一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建议秦始皇焚书,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思想统一对维护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3.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4.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A.分封与宗法相结合B.郡国并行制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郡县两级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两种政体互不干涉,属于平行机-3-构,正如斑马身上的条文,故B项正确;A是西周时期实行地方制度;C属于商朝政治制度特点;D属于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机构。5.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6.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建制:一个“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两个建制的相同点是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有效制约了相权的膨胀C.造成宦官外戚专权D.官员品级低权力大【答案】D【解析】【详解】“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指汉朝形成的中外朝制度,“台阁”是中朝或内朝;“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指清朝的军机处。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官员品级低权力大,故答案为D项。二者的形成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军机处形成时已经没有宰相,没有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结果,排除B、C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4-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了明代A.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B.票拟权高于批红权C.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可以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表明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大,内阁本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不能真正削弱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材料只说“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并非强调票拟权高于批红权,故B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与近代内阁职能不同,故C项错误。8.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B.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官府种植与夷争利【答案】A【解析】-5-【详解】从材料中的“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材料中的主张是想通过占领和控制鸦片市场来减少白银外流,即利用市场来维护经济安全。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没有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也不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排除B、C项;从材料中的“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可以看出,官府没有种植鸦片,排除D项。9.《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加速传统礼仪制度的崩溃C.导致朝贡体系彻底瓦解D.冲击了夷夏之防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外关系中的宗主国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项。早在《南京条约》签订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排除A项;“平行之礼”是对外交活动中的规定,对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影响不大,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当时清政府与周边小国仍然维持朝贡体系,排除。【点睛】古代中国很长时期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或藩属国的天朝体系。历代封建王朝均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而附属、藩属国称中国为“天朝宗主国”“天朝上国”。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崩溃。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的洪仁玕-6-A.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B.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清楚的认知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D.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洪仁玕认为美国“礼义富足”,看到了美国选举制、任期制等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故选A;洪仁玕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中民主共和、分权制衡这些重要原则,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本性,因此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还相对模糊,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发展资本主义等经济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太平天国中的有识之士也能认识到世界潮流,排除D。11.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这封信客观上反映了A.科举制阻碍科技进步B.八股取士忽略经世致用C.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D.清政府作战策略失当【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可以看出,伊东祐亨认为中国的八股取士忽略经世致用,导致甲午战败,有一定客观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论及科举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日本蓄谋已久,排除C项;材料没有从清政府作战策略方面讨论战败原因,排除D项。12.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之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取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段话反映了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7-B.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妥协C.临时约法未涉及人民权利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等信息反映出的人民群众对《临时约法》漠不关心的表现可以看出,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没有认识到民主共和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享有的权利,排除C项。13.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民族认同感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只会维持在潜存的局面。可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提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B.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C.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