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长,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正确;B只是血缘关系,属于一个方面信息;C和D材料不符合。2.在甲骨文里,“帝”字是架起木柴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活动,属动词;后演变为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后来从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字的含义经历了祭祀最高天神(动词)到天帝(名词)再到人间最高统治者(名词)的演变,可见汉字往往能够反映中国文明的特征,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神共治并不能体现在“帝”字的含义演变中,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是中国特有;C选项错误,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的思想,不是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选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祭祀。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3.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B.兼爱非攻-2-C.以法治国D.无为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依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知这是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事物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因此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B选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C选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主张。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4.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B.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D.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察举制的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对孝廉的察举有了年龄限制,对“诸生”、“文吏”有了测试要求,这些都说明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考试制度发端于隋朝,故D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此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即可。5.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A.加强了中央集权-3-B.制约了君主专制C.不利于商业发展D.有利于政治清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可以罢免不法臣子,可以诛杀擅自兴兵、私授权力及擅自积累财货的官员。这有利于规范君臣行为和政治清明,因此D选项正确;政事堂是中央官署,无法体现其加强了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政事堂只是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加强了皇权,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职权对象仅为君臣,与商人阶层并无关系;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点睛】本题联系唐代中央机构政事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也与商业发展无关,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建立的影响可排除剩余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D.“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入法体现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封建统治者不是尊重人性,而是重视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不符合‘留养’之条,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以礼入法”的含义和目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纲常伦理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认识到统治者重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巩固作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4-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当时时代和学术的需要,因此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B项排除;“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D项错误。【点睛】解题时注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这一时间信息。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为封建统治服务D.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答案】A【解析】“经”的命名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得很多领域都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经”就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选项错误,“经”没有带有封建统治的意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9.当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起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兴大臣,开始主动改革开放,发展“洋务运动”。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团体——“绅商”。绅商的诞生A.客观上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动B.导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5-C.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D.促成“四民社会”的解体【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主观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正确;绅商的诞生和“清末政治的日益恶化”无关,排除B;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发动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故C错误;四民社会,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体是由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构成的,D选项夸大了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D。10.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时局的关注不断增强,导致《申报》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维新人士的办报热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申报》的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关键的时间点“甲午战争”;结合知识分析出答案。11.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清政-6-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属于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属于历史解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没有列举史料,故A错误。“提高台湾的地位,加强东南海防”不属于历史观点,故C错误。材料没有历史结论,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12.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上述变化是A.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B.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C.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D.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就宣告结束,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在甲午战争之前出现亏损现象,甲午战争之后却得到了发展,体现出洋务企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是1898年,故C项错误。1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说明A.临时政府坚持主权在民原则B.民族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C.临时政府坚持民族团结政策D.种族革命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临时政府成立后高举“五族共和”的民族团结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临时政府坚持民族团结政策,没有涉及人民掌握权力的信息,A项错误。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材料强调临时政府坚持民族团结政策不符,B项错误。材料强调临时政府坚持民族团结政策,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种族革命,D项错误。14.下表为蒋介石1937年的日记摘录,其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7-A.在抗战相持阶段艰难应战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维护合作抗战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37年”、“······使我国内自相残杀······应切戒而力避之”、“此时对共党应放宽”可知此时期国民政府联合中共维护合作抗战局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并非1937年;B选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并未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维护与中共合作的意图,并非削弱中共的政治势力。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结合所学可知这部法律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系统;C选项错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通过法律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但并不等于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