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有2B铅笔转涂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上。)1.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2.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为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度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公平公正B.保障人民权利C.缩小经济差距D.政府扩大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汉代察举制“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从而-2-促进了国家政权的开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统治基础来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彰显公平公正是汉代察举制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任何制度都不是为了保障人民权利,故B项错误;察举制和缩小经济差距无关,故C项错误。3.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A.尚书省B.门下省C.内阁D.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该机构的官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没有决策权,只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题意。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3-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皇帝的决策受到来自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的反对而被迫收回,由此可以知道唐宋时期国家决策是由皇帝和大臣共同商议制定,故A项正确。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削弱皇帝权力的是行政运行机制而不是杰出人物,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6.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A.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7.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B.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安排D.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代天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可知,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B项正确。中国古-4-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朝已经出现,排除A。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排除C。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8.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可知,“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主观性、随意性大大增强,考生为了能够中举,就必然会多方奔走,寻求名人推荐,或者对考官进行活动,这会使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故B项正确;“通榜”是唐代科举制中的一个程序,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通榜”与君主专制的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明确“通榜”的做法,是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从中分析出“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5-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10.《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1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1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6-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答案】D【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13.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4.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7-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说法错误,选A。唐朝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宰相的权力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项说法正确。“内阁”的出现应在明朝,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产生。故C项说法正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大臣,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D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A。15.在伯利克里时期,“法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审判员6000名,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不到开庭的时候,没人知道谁将出席案件的审理,也没有人知道谁将会受到审理”。这()A.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广泛性B.能集思广益,减少冤假错案C.维护案件审理的公正性D.保证了雅典民主达到最高峰【答案】C【解析】【详解】由“抽签产生”“不到开庭的时候,没人知道谁将出席案件的审理,也没有人知道谁将会受到审理”表明,雅典的陪审员只能依法对案件本身负责,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现象,从而保证了审判的相对公正,故C正确;A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并非集思广益,减少冤假错案,排除B;材料主要体现审判的公正性,无法体现“保证了雅典民主达到最高峰”,排除D。16.柏拉图曾说:“父母不能随意令子女去还是不去国家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