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8年11月29日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也是道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2-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3.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答案】D【解析】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却也主张儒家所提倡的爱民、德等思想,这就表明了商鞅在思想上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相容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礼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轻罪重罚”而是强调要爱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法家的商鞅融合了儒家的思想。4.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B.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C.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D.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顾准的意思是说尽管他们是“篡权者”,但都将他们从天的角度寻求合法化,所以用不着再为他们造出了一个“僭主”的名目,显然是古代天命观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说明篡夺政权的合法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实力合法重要性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夺权合法化问题,不是国家统一的问题,故D项错误。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A.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3-B.把克已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D.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可见当时的儒家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故选A;克已复礼是要恢复奴隶社会统治秩序,排除B;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是结束战乱,安居乐业,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6.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7.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事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自然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交融的特定内涵,故A项正确;B项是儒学的发展,排除;C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没由民本主义,故D项排除。8.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均是王阳明的个人主张,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只是朱熹的个人主张,并不是王阳明和朱熹的共同主张,所以,他们的共识只能是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与朱熹的共识9.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D.“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答案】D【解析】根据“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故D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项是理学家张载的思想,排除;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5-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10.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1991年)先生在其先前最后一本书《中国新史》第四章“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中如此评价宋朝:“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与欧洲相比,十一二世纪的中国是先驱,在多数文明层面上远远超前。”下列史实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①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②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③文人书法尽显“尚意”旨趣④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应为东汉时期的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与题目中的时间“宋朝”不符,故排除第①项;第②项体现了宋朝在“政治哲学方面领先全世界”;第③、④两项体现了宋朝在“士人文化方面领先全世界”。故本题应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文学成就11.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A.“致良知”的理想B.“知行合一”的主张C.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D.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道,原本是天下公有的道;学,原本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可以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个人私有的。“道”与-6-“学”都“非一家之私”。这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故C项作用;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2.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这表明伏尔泰A.提倡天赋人权B.批判教会神权C.反对君主制度D.倍加推崇理性【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说明伏尔泰非常推崇理性,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人生来就具有生命、自由等权利,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伏尔泰批判就教会神权,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制度,故C项错误。13.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于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赋予了德国民众的自由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本质”要求,均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7-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14.《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A.依据正确,结论错误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籍,我国东晋时期才有火药配方的明确记载,唐朝后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因此材料“车中原来皆是火药”的依据错误,“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三国演义》”“车中原来皆是火药”,结合所学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的史实分析解答。15.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866年”、“考察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议会,故1866年不可能出现帝国议会,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英国伦敦有议会,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曼彻斯特是著名的工业城市,故存在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已经发明电报,故1866年电报已经存在,故C选项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