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由天子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命卿”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地方诸侯,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制”;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都由天子任命”是关键信息。2.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农业中的“犁”的出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同时近年又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佐证,D-2-项正确;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A项错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需要实物佐证,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礼器,C项错误。故选D。3.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战国出现的“素封”群体,其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这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商逐渐成为了商人的主体,商人经济地位提高,从而引起了工商食官政策破坏,B项正确;分封制的瓦解,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未涉及土地关系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法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排除D。故选B。4.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说明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偏重于政治;C中人多地少不符合材料主旨。5.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3-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答案】D【解析】核心经济区经济基础好,抗击打能力强,这是由于它们的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非常大而非有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很重而非较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庄园经济激化社会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6.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出儒学对秦亡教训的吸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儒学的外儒内法的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人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排除。【点睛】“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是解题的关键信息。7.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采访处置使变为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兵权和监察权于一身),说明地方-4-权力的相对膨胀,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藩镇割据,排除B;集权于一身,不一定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8.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B.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C.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A、B说法正确,但只是对材料现象的简单描述,并未深层次分析,排除。宋代打破了市场贸易的空间限制,但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故C错误。贩运贸易的物品从最初的“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变为生活常见品的“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表明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故D正确。9.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揖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A.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较紧密B.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C.舟揖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因气候寒冷,米船不能至,而本地小民又没有种植粮食,所以饿死了,但受气候影响并非实质问题;小民的日常生活与商贩联系紧密,粮食等日常糊口之物只能购买。而小民自己则进行柑橘、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作物主要是供给市场的,反映出民众生活与市场紧密相连。故排除B,A项正确。题干只是说明,洞庭二山在太湖中,所以只能靠舟楫,但并不是说宋代主要交通工具为舟楫,排除C。山中小民多种柑橘、桑麻,而不种粮食,这说明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但并没有体现其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特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0.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5-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微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11.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中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恩荫入仕者……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说明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选官制度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党派斗争,故BD项排除。【点睛】“恩荫入仕者……相对于进士出身者……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是关键信息。12.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6-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13.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佃户与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1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7-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D项错误。15.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粮食”“棉布”“盐”,这些与传统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济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位问题,排除D。16.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C.有一定的“左”倾倾向D.注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