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天津和平区期末)“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作为家庭副业的家庭手工业受到洋布倾销的严重冲击,使中国家庭“纺”与“织”,“耕”与“织”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答案:A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答案选D项;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清政府没有大力扶植沿海企业,排除B项。答案:D3.(2019·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D.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解析:根据材料“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可知,当时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的观念,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排除A项;B项错在“始于”,且材料强调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2出鸦片走私,而是强调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排除D项。答案:C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了失败,排除D项。故A项正确。答案:A5.1872~1890年,进口洋纱增长2064%,进口洋布只增长66%。这一现象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B.自然经济遭到了彻底破坏C.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D.中国棉纺织业有较快发展解析:题干说“进口洋纱增长2064%,进口洋布只增长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机器纺纱生产率高,较之于手纺纱价格便宜,故此中国大量进口机纱,而洋布进口量增长相比较少,可见是因为满足生活需要的布匹主要还是家庭传统手工业进行生产的。洋纱进口量增长远高于洋布进口量增长,原料多于成品,体现了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故选C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C6.(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下图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通商口岸设立洋行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B.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C.与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设厂有关D.延缓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3解析:从图表来看,鸦片战争后,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范围,排除。故答案选A项。答案:A7.19世纪六十年代初发起的“自强运动”,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学和艺术等,却完全被忽略了。这说明()A.自强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现代化尝试B.除坚船利炮外中国从西方可学之处甚少C.自强运动是清朝国运衰退后的回光返照D.中国士人仍在昔日辉煌里寻找自强良方解析:由“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学和艺术等,却完全被忽略了”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的学习,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现代化尝试,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却完全被忽略了”不符;C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朝的回光返照;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8.(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质检)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解析:“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意味着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中英之间贸易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税收来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土特产品远在清朝以前就已经进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这为英国商品输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C项正确。答案:C9.华侨商人陈启源鉴于世界生丝市场的厂丝(即机器所缫之丝)热销行情和广州土丝出口衰落的状况,于1873年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它所缫之丝粗细均匀,色泽洁净,4弹性较大,售价也高1/3,获利颇丰。以上内容可以印证()A.传统自然经济全面瓦解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近代中国缫丝业世界领先解析:题干中并无有关传统自然经济的描述,故A项错误;陈启源是一位“华侨商人”、“1873年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缫丝业领先世界,只是说明继昌隆缫丝厂的丝质量较高,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8·山东曲阜师大附中期中)“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救国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B.曾国藩C.李鸿章D.张謇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思潮,其中主要的代表是张謇,故D项正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故A项错误;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C两项错误。答案:D11.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应是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商务印书馆才能够在政府政策宽松的背景下成立,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促成和决定商务印书馆能够诞生的直接因素,排除。答案:B12.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封建君主加强对商业的控制B.清政府实行“新政”C.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5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清朝末年,注重发展实业。这说明了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所以A项错误,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政”,B项不选;D项错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被摧残了。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10分)答案:(1)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2)原因: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3)认识: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14.(26分)(2018·山西晋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6时间中国外国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末至一战前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謇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一战期间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申新纺织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相对减少,美、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以中外经济联系作为论点,如“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或者“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