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四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四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年-1959年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故D项正确。1951-1959年都处于美苏对峙时期,因此并不是出现数量变化的原因,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故B项排除。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正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故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2.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2-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C错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错误。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国家利益不一样,故D错误。3.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而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可以维护远东和平。而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田中角荣的意思是说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大于日美关系,A错误;材料是说明中日关系改善有利于促进远东局势,不是说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D错误。4.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主要有四次建交高峰,其中第四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热的外部因素A.改革开放的深化B.苏东剧变C.美国霸权主义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3-【详解】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国家发生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上又一次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B正确;改革开放的深化属于中国的内部因素,A错误;美国霸权主义不是导致该时期中国建交热潮的外部因素,C错误;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D错误。5.1950年,美国某政府官员说:只有在实践上重申我们的基本价值,国内国外皆然,我们方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与正直,而这正是挫败克里姆林宫真正的根本。材料表明美国冷战的目的是A.传播美国价值观颠覆苏联制度B.公开干涉世界各国内政以称霸全球C.武力颠覆苏联政权以遏制共产主义D.以道德方式确保在欧洲的经济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我们的基本价值”是指美国的价值观,“挫败克里姆林宫”是指颠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然美国是想通过冷战颠覆苏联,A正确;材料中美国的目标明显是针对苏联,并不是世界各国,B错误;冷战是除了诉诸武力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C错误;材料的主要目的是颠覆苏联,并不是确保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且以“道德的方式”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点睛】冷战的目的就是推行美国的价值观,遏制共产主义国家。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6.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68%、66%、29%、33%;到1952年又分别下降到29%、29%、15%、11%,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经互会的成立D.柏林危机的爆发【答案】C【解析】-4-【详解】材料中体现出东欧国家对于西欧国家贸易额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阵营,故C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主要在西欧,A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主要是指冷战的政治方面表现,B错误;柏林危机的爆发主要是英法美针对德国而导致的货币危机,故D项错误。【点睛】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A.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B.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C.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D.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可知是指西欧国家的联合;由材料“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可知美国对西欧联合的态度;故可知西欧联合有利于美国的冷战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歇尔计划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北约组织,也没有涉及对抗苏联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D。8.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就表明A.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B.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渐摆脱美国控制C.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5-D.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战后法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欧洲经济逐渐走向联合,法国开始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操控,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材料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故B项正确;法国的外交理念并不能代表西欧各国的外交思想,A错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目的不是为了对抗美国,而是为了维护法国独立自主外交利益,C错误;欧共体的形成是1967年,材料反映的是1964,二者不相符,D错误。【点睛】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9.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答案】C【解析】不结盟运动宗旨由最初反对殖民主义到提出加强南南合作主张,说明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C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A错误;霸权主义威胁尚未解除,B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差距逐渐扩大,D错误。10.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6-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D.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C项错误。11.“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A.稳定性强B.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故B正确;小农经济极不稳定,故A错误;C和D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排除。12.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祈求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这反映了商代()A.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B.封建迷信色彩浓厚C.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D.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答案】A-7-【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有很多针对农业的迷信说法和宗教活动,这说明为政者对农业比较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商代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甲骨文记载的年代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与题干反映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符,故错误。13.“常态的情况下,他们(中国古代农民)是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古代中国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是A.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B.统治阶级严酷统治镇压的结果C.佛教、道教长期熏染的结果D.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说明农民意识较弱,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故D项正确;AC项是思想因素,B项是政治因素,这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点睛:对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掌握要运用两种方法。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1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8-【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