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选题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吉凶。这一现象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具有道家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ト,预测事情吉凶”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为D;道家色彩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ト,预测事情吉凶”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礼记·王制》中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孟子·告子》:如果出现异动,“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全面的是A.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B.西周诸侯国的卿由周王派遣、选拔和任命C.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D.诸侯成为镇压殷人反抗的重要政治力量【答案】A【解析】-2-【详解】根据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可知大的诸侯国的卿由天子任命,根据“一不朝则贬其爵”可以判断是分封制中诸侯朝见天子的义务,如果不定期朝拜则受到处罚,表明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与B矛盾,排除;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与材料相符,但是表述不全面,排除C;诸侯成为镇压人民的重要力量材料体现不出,故D错误。【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封邦建国”,规定诸侯对天子即周王有定期朝见、派兵随人作战,纳贡等义务。3.《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A.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这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精神,所以答案选D,排除B、C。材料并没有体现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而是子以母为贵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3-材料反映的是兼并战争,而不断的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是会起到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实际上处于逐渐统一的状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化进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了封建经济而非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而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5.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答案】D【解析】秦始皇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军队的隐患,故“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不仅不允许地方有军队、包括兵器也进行管制;“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使得只有秦始皇才能调动部队。通过军权和军器的控制,实现了军事上的集权,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6.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4-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7.侍中,中国古代官职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可见汉代时侍中属于A.内朝官员B.外朝官员C.三省长官D.监察官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排除B,故A项正确。三省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汉朝不符,排除C。侍中是由皇帝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不是监察官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9.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5-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均是从官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故A项正确;遴选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吏治腐败以及监察制度的信息,故C和D错误。10.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说:古时候的诸侯占地不过百里,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数十座城池,占地千里;管理松弛则会地方坐大,管理严苛则会联合起来反对中央……诸侯子嗣众多,却只有嫡长子有继承王国之权,其他人虽是骨肉却不能得到丁点土地,这与仁孝之道不合。为此他建议A.实施撤藩政策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干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反映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为此,主父偃提出了实施“推恩令”的建议。故C正确;实施削藩政策,是晁错提出的建议,与主父偃无关。故A错误;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这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B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主父偃无关,故D错误。11.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6-A.承担了丞相的职能B.不享有决策大权C.制约了皇权的膨胀D.成为最高行政长官【答案】B【解析】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不享有决策大权,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是解题的关键。12.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A.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B.太监掌握批红权C.君土牵制六部的需要D.明时君圭专制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材料所示的信息是在用太监来防止权利旁落,太监的权利也是皇帝给予的,所以依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择D项。A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没有指出实质,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的演变【名师点睛】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7-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13.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下列关于爱琴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A.特指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B.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C.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文字D.存在于公元前两千年到前6世纪【答案】C【解析】【详解】爱琴文明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爱琴文明的特点是一系列新的君主制国家兴起,并且伴有王宫、卫城和泥版文字、艺术作品等,故答案为C;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不是特指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A错误;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城邦时代出现的,产生于公元前8-6世纪,而爱琴文明在公元前15-12世纪就衰落了,B错误;爱琴文明兴起的时间是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15-12世纪衰落,而不是到从公元前两千年到前6世纪,D错误。14.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B.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C.城邦林立且小国寡民D.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要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C项正确。AB属于地理环境因素,但不符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排除。古希腊城邦形成时期以商品经济发展为主,并未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15.“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8-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可知,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受到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中提到影响制度差异的不仅仅是地理条件,还有历史条件,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差异导致中西制度差异,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16.古希腊的陶片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