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C.没有比宗法制更好的权力继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阐述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故B错误;C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不是特点,故D错误。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2-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C.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由天子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命卿”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地方诸侯,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制”;B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都由天子任命”是关键信息。4.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3-【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C;D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5.“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天下一统”等字眼强调了分封制其实是强化了国家的整体观念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封制之下权力尚未集中,所以起不到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天下一统”而非地方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边疆地区开发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天下一统”强化的是国家整体观念。6.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4-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7.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等级贵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具有绝对权威,故A错误;根据“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B错误;据“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C错误。8.“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血缘政治影响深远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封建导致政权衰亡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5-【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的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案为A;BCD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9.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B.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C.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D.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以看出,秦朝地方治理主要是依靠地主绅士阶层,即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先秦时期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秦朝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皇权至上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6-11.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材料“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所以导致了对夷狄的态度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排除;D项,春秋时期的政治权力的分配更多是血缘政治,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排除。12.“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A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才有,故排除D。1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7-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14.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导致政权和族权进一步分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皇权;B选项错误,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血缘宗法制影响并未消除,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生活仍有影响;C选项错误,科举制确立是在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8-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地方权力过小,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说明中央和地方要适度分权,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说法错误,秦朝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关系,D选项排除。16.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