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郎溪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宗庙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有他才能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这是因为周天子()A.是天下的大宗B.是先王的长子C.是最大的诸侯D.拥有最高法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度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故A正确;天子是嫡长子,故B错误;天子不是诸侯,故C错误;古代是礼乐治天下,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2.钱穆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孕育了中央集权的雏形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的信息,故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C项不正确。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2-中”,故排除D。【点睛】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区别于名词“封建社会”中的“封建”。3.《周礼·春官》载:战国时各国御史总计172人,其最初之职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这表明战国时A.各国天子设置了御史B.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C.各国的御史位高权重D.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御史是“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可知,B符合材料的意思,故选B。材料“战国时各国御史总计172人”不能得出“各国天子设置了御史”的结论,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御史的权位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御史“负责监察”的职能,故排除D。4.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答案】D【解析】“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体现了宗法制度下对法制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按照现代法律的观点来看,这并不体现出公正;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层内容;C选项错误,在当时这就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涉及到损害法律权威。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3-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5.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春秋初年剩170多个,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说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A.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B.由天下共主走向中央集权C.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由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解答】题干说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发展趋势,材料显示了分封到统一,故D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实行,故A错误;战国分立的局面没有体现出,故B错误;C是郡县制的特点。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切入,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思考。6.秦朝九卿的职责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这表明A.带有家国一体的特征B.是贵族政治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是世官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公九卿,是国家机构,但管理的具体事情是涉及到皇族家族的事情,体现了当时国家机构的家国一体特征,故选A。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我们可知秦朝已经废除了贵族政治,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排除B。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官制,不能体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制都不是世袭的,故排除D。7.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A.导致七国之乱-4-B.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C.加强中央集权D.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有利于西汉的“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因为七国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故A混淆了因果关系,排除A。B项说彻底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彻底”表述不客观,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排除D。【点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西汉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郡国并行制并未能巩固西汉政权,所以这一体制并未推行太长时间即被废除。8.《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独立施政”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提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9.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5-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10.言官即谏官,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齐桓公最早所设大谏一职,秦汉沿用但没有专职机构,至武则天时改置的左右拾遗和补阙应该算是言官制度的定型,宋朝改称正言和司谏,并设置了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这种设置A.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B.威胁到君主专制C.表明古代民主制萌芽D.表现了言论自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言官即谏官,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可知,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进行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显然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故选A。谏官制度是为专制君主的长治久安效力的制度,不是威胁到君主专制,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言论自由的信息,故排除D。11.明代何良俊说:“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A.内阁首辅由皇帝亲信担任B.内阁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6-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D.内阁大学士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字“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材料文字“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拥有决策权”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2.有学者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只是防止贵族阶级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规章。这一切只不过是给予了平民阶级比较大的安全感,以及对国家事务参与的切身感。”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使平民获得了平等参与国家事务权力B.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C.废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不合理的法规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垄断【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故答案为D项。贵族掌握国家事务权力,排除A项;罗马没有公民大会,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仍然维护贵族利益,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时期国家没有成文法,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为规范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准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奴隶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发动反对贵族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罗马奴隶制国家才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维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作为罗马公民的奴隶主和平民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7-13.“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B.具有灵活实用性C.不能维护平民的利益D.缺乏客观公正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可以看出古罗马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性。所以答案选B。古代罗马是法治不是君主专制,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能否维护平民的利益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客观公正的信息,故排除D。14.亚里士多德说,在民主政体中,一切事物的最后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的弊端在于A.法律不符合实际B.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C.法律约束力过强D.普通民众也享有权利【答案】B【解析】材料中“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说明群众的决策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故B正确;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