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文(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耒耜到牛耕,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结构无关,C选项排除。农业经营方式一般指国家、集体和个体经营,图片没有体现,D选项排除。2.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答案】C【解析】从张养浩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描绘出的是一幅农家生活的画面,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因此D选项说法正确。从“收也凭天,荒也凭天”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因此A选项正确;从“长也可穿,短也可穿”可以看出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因此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富足的内容。3.《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可知土地兼并加剧了贫富分化,体现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落后性和土地私有的合理性均没有在题意中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C、D项。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答案】C【解析】【详解】“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说明小农经济成为王朝复兴的前提,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脆弱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封闭性是指不和外界交换,故B项错误。落后性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5.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精耕细作”特点3B.“重农抑商”思想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的地位,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能体现靠天吃饭的观点,排除D;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主要是满足家庭和社会单元的需要,排除C;材料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和“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是指不违农时,“麦要浇芽,菜要浇花”是指要掌握灌溉时机,这些都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选A。6.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答案】A【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图中所示的耕种方法是汉代的代田法,有利于休养地力,保苗抗旱,故A项正确;代田法没有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也没有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故BC项排除;图中的方法没有扩大种植面积,故D项排除。7.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由此推理商朝A.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B.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C.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D.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4【答案】B【解析】【详解】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冶炼成熟时期。材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铜器作坊遗址,体现出商朝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代青铜器生产的区域化,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C错误;材料说明青铜冶铸技术成熟,不是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D错误。8.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D.明中叶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洛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全国的“瓷都”是景德镇而非洛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的确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中叶丝织业已经有了雇佣关系,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9.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A.①②B.②③C.①④5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④正确,因此答案为C;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③错误。【点睛】丝织业和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的重要的门类,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汉代丝织业即得到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丝国,在唐代,掌握了缂丝的技术。明清时期,丝织业愈发发达。10.唐朝商业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A.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B.农村商品市场明显增多C.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D.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答案】C【解析】“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等属于专业化市场,故选C;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是宋朝,排除A;材料中的市场主要在城市,排除B;材料无关政府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排除D。1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6封建统治,故选A;BCD都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1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和作用解答即可。13.明初,规定工匠“轮班制”,各地工匠定期轮流到京师服役,每三年一班,每期无偿服役三个月,其余时间归自己支配,改变了元代工匠毫无自由、终年在官府监督下生产的做法。这示举措A.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导致了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C.反映了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控制放松的趋势D.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中明初的“轮班制”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和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A错误;材料也不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不能得出导致B的结论;该举措并未改变工匠的政治地位,D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对工匠的控制7有所放松,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控制放松的趋势,C符合题意。故选C。14.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栏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该青铜镜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珍视,主要在于它的①艺术价值②历史文化价值③工艺价值④文学价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青铜镜是艺术品,所以具有艺术价值,青铜镜属于古董,所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青铜镜是工艺品,所以具有工艺价值,但青铜镜不是文学作品,所以不具备文学价值,所以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答案即可。15.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A.临淄、邯郸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B.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D.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因此这里的“新”主要是指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战国时期,临淄、邯郸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排除A8项;从秦汉至隋唐,实行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D项。16.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因此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题干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错在“根本”两字,过于绝对。17.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C.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D.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不符合题意;材料大意为: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了豪华的园林,又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