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试7 人民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阶段测试七(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小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解析: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是《土地法令》的内容,故选B项。答案:B2.(2018·天津部分区质调)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确立方式的探索,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斯大林时期;C项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也是在斯大林时期。答案:B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解析: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选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而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答案:A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粮食垄断,绝对禁止任何私人买卖粮食……绝对禁止任何私人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证了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2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粮食垄断,绝对禁止任何私人买卖粮食”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它保证了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前,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是在斯大林模式时期,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5.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据材料“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C项正确;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早在十月革命后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属于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6.(2019·天津卷)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没有把农民当作敌人,A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并未采取武装手段,B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只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并未开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排除。答案:C37.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C.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解析:A项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毛泽东创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而提出的;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故选D项。答案:D8.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解析:苏联通过强制手段对农民征粮,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强制手段对农民征粮,不仅征集了农民的余粮,也征集了农民一些必需的粮食,这项强制性的粮食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强制手段对农民征粮,在损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全力发展工业,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9.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据材料“1935年”“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早已废除,故A项错误;交纳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当时也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故D4项错误。答案:C10.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是结合国情的一种探索C.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D.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解析:根据材料“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可知,布坚科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以行政命令管理发展经济的,即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与当时苏联的国情基本适应,但与材料“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不符,排除B项;在斯大林模式的推动下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与材料“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不符,排除C项。答案:D11.(2018·广西钦州一中期中)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对粮食危机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之间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分歧,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影响经济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12.阅读下表,这说明()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比重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国内进口总量的比重1929年30.1%1931年30%1932年50%55.7%A.苏联利用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工业化5B.世界经济危机使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C.苏联工业化促使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D.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差距大大缩小解析:1931年正值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购买机器设备完全是为了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实力,故A项正确;1925年苏联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于1928年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促使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表格没有提供成果对比,工业差距无法判断,故D项错误。答案:A13.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解析: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并且斯大林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A项正确,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毁灭了超级大国,D项观点正确。故此最佳答案为C项。答案:C14.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的艺术形式。下图为前苏联的运动宣传画,该运动的倡导者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根据图片中的玉米图像可知,是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推动大规模种6植玉米的玉米运动,故C项正确。答案:C15.(2018·山东临沂市二模)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解析: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答案:D16.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收效甚微,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