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4×12=48)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2.“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B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措施【名师点睛】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2-到集权的目的。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3、实施“强干弱枝”策略:一是精编禁军,二是分散地方事权。4、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3.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镇江失守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故A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略势力尚未渗透到中国内地,故B排除;甲午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镇江府……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后果入手,即可得出答案。4.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到:“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绝非排外。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文中所提的运动A.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3-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C.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民国初期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该运动“仅是针对日本人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美国对此置身事外,可得,该运动是针对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五四运动,而导火线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项正确;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的运动是护国运动或新文化运动,但均不针对日本人,A项不符题意;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的是国民革命,但主要是针对北洋政府,并非仅针对日本人,C项不符题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但题干是民国初期,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时间不符,D项错误。5.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C.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反映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人们改变了物质文明发达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故B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社会主义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1917年,故C排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6.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书目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答案】B【解析】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所以选B。7.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阐述了农民问题的地位,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出发,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A.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B.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C.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D.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5-内各民族之总称”来看,这一认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从而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故答案为C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D项;1938年中国抗战还处于艰难时期,不利局面没有实现扭转,排除B项。9.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中强调“协助国家机关”“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反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发生转变。10.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阅读材料可知,古罗马运用法律手段调节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材料本身无法看出A、B、C。11.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化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立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对权力的监控B.对君主的制约C.突出法治D.强调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6-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内阁制之下,内阁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需全体辞职。君立立宪制是对王权的一种制约,两党制之下,在野党成为执政党的有力监督者,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这一基本精神,所以答案为A。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时注意理解题干中三种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比较能力。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总统控制了议会B.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C.总统对议会负责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法国总统没有能力控制议会,故A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彼此制衡关系,而不是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总统对议会负责,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25+12+15=52)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国王很少干涉法院的司法活动。但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历任君主力图将之驯服为王权的政治工具。自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起,议会一直担当着推动法院司法权独立改革的主导力量。此后,法官的遴选与任职保障、固定高薪制和司法豁免权等制度相继建立,同时君主的法律特权受到严格限制。由此,普通法法院得以独立于王权。——摘编自邵政达《革命与司法:17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的独立》材料二1906年,法部编成《大理院审判编制法》,经核准颁行。其中,第六条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然不受行政衙门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第九条“大理院、京师高等审判厅、城内外地方审判厅,均为合议审判,以数人审判官充之。”-7-——摘编自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材料三从1999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就启动了司法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先后发布了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与前两个改革纲要的内容相比,第三个改革纲要从更为宏观的层次对审判组织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摘编自江省身《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司法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英国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改革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历史背景:中世纪,英国司法独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主权的确立;君主立宪体制的逐渐确立与发展。(2)特点:以法律形式进行确定;借鉴西方分权制衡体制;完善各级审判体制;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3)意义:司法体制改革,健全了国家司法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英国普通法法院拥有一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