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宣威九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A.取代周天子巩固了统冶西周的统治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周朝初年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见,材料反映了周公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分封制,另一方面平定叛乱、设立政治、礼乐制度,反映了西周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仅突出了周公辅政的作用,且西周并没有建立集权政治,故A、D错误;B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从中确定出材料反映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在先秦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2.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答案】B【解析】2【详解】注意题干材料“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血缘的疏远,这种维系作用越来越弱,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分封制也无法实行下去,出现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民穷财困、礼崩乐坏,故AC两项错误。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不利于官僚体制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破坏的原因以及与分封制的关系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3.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3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A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5.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D正确;AC是宗法制的特点,B没有体现,排除ABC。6.《国语·郑语》记载了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因此,周宣王在全国抓捕“恹弧箕服”,而有一对连夜逃跑的夫妇在路上捡到的弃婴,正是后来周幽王之妃褒姒。古人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西周的灭亡实属天意B.西周亡于童谣4C.童谣能预言历史发展D.宗法制遭破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恹弧箕服,实亡周国”“一对连夜逃跑的夫妇在路上捡到的弃婴”的信息主要是暗指西周的灭亡符合天意,A正确;童谣是作为比喻之用,不是亡于童谣。B错误;童谣是历史故事的编纂,C错误;宗法制材料中没有说明遭到破坏,D错误。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西周灭亡7.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B.宗法制崩溃C.“仁政”思想消失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代……大国小国……战国时期……战争……”可知,周天子无法维持统治,这说明了分封制进一步崩溃。所以答案选A。此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仁政”的思想,排除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秦朝,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5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的“封建制度”有别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为狭义上的“封建制度”,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A选项符合题意。此处的封建制度是广义上的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不同,B选项排除。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开始至明清,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商周时期中央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地方一直保持较大独立性,这并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D选项排除。9.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10.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6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主要目的的理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为长子,但其母当时身份不是嫡妻,故大臣力争,以保证权力与财产的继承分配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A项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BD两项从题干中反映不出来。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归纳:①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②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③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④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11.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A.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B.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C.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D.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具体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根据知识秦统一之后所有的文字是篆书,具体而言是小篆。在战国文字中的篆书有两类,一种是笔画复杂的大篆有着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另一种是笔画相对简单的小篆,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推断秦朝的时候选用的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而统一文字也是加强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故先秦主要是中央集权管理文书行政用的故选择A选项;B选项祭祀用书体笔画复杂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C选项笔画繁琐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D选项统一之后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非隶书,故排除.7【点睛】本题虽然是一道基于文字演变的题,但是也考查了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为此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题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就是文字演变的大趋势,是由繁到简的演变,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个趋势,本题也就很容易做出来了。1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13.嬴政统一全国后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故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有称谓,号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A.皇权至高无上B.嬴政功绩极大C.嬴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说的是该称号的原8因;CD两项错误,并非效法先王,而是超过先王;实行法治。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高无上14.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殿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A.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C.促进咸阳经济发展D.全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