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质量检测卷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八至九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可能从事的活动有()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②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③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④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而废除武士佩刀特权的是明治政府,故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2.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这描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A.“黑船事件”B.“武装倒幕”C.“废藩置县”D.“修约运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军队,用军舰敲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因,故日本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材料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答案:A3.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是指()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运动胜利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属于外部因素的只有C项。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答案:C4.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始了-2-解析:长州、萨摩是幕府统治后期支持倒幕的两大强藩,也是明治初期维新运动的主要政治支柱,故选B项。A项与“黑船事件”有关;C、D两项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排除。答案:B5.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总揽统治权”等,可知该宪法赋予了日本天皇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体现出日本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实质。由此可知C项正确。答案:C6.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具有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期西方经济实行自由主义政策,而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7.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解析:材料这一举措表明天皇在废除陋习、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方面率先垂范,推动日本的文明开化。答案:C8.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3-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属于日本古典戏剧形式之一。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这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性。答案:C9.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下列表述体现了这一“奇特的现象”的有()①“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③“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④“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力。所谓“奇特的现象”,实际上是日本与西欧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地方,②符合西欧政治现代化模式,所以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A10.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中对以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A.保留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B.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C.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藩阀专政,在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大肆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答案:C11.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用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15家以上。这表明甲午战争后()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但资本仍相对较少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门类不齐全、不均衡③民族资本分布的地域在逐渐扩大,但仍不均衡④民族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③④表述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12.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4-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百日维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诗歌反映的是与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有关的事件,①②③与这一事件有关。答案:A13.“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封建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从材料中“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这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选C项。答案:C14.110多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C.要革命,不要改良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解析:培养新民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梁启超认为不能实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答案:B15.“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的情形,它引发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答案:D16.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5-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D.推崇光绪帝,批评慈禧太后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清政府查封。答案:B17.百日维新期间,普通士民纷纷上书,据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发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发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答案:C18.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竞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从“一无可冀”“茫无可倚”等关键词中即可得出结论。答案:B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应该从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6-答案:C20.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由材料的“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即可判断A项正确。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答案:(1)特点:参考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政府积极推动,不断调整;注重教育公平;地方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权;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强化国民效忠观念;改革较为系统完善。(10分)(2)影响: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善了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保留了浓厚的军事主义的武士道精神,等等。(10分)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7-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胡适《留学日记》(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4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6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