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②迁都洛阳。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2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2)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②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④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3)影响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2)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3)内容3①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③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④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经典例析](2019·全国卷Ⅰ)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解析]第(1)问,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等信息可得出这与儒家思想有关,强调“德治”。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得出对象是官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禄、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对西晋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4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2019·全国卷Ⅱ)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可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中下级武士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较早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统治;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等方面概括中后期变化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深化拓展]一、改革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5(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等。(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如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大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局”: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断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6(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2.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综合检测]1.(15分)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折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