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A2项,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排除;C项,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排除。3.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戚子弟占16.8%;中级官僚子弟占20.6%;下层人士占32.1%,蜀吴亡国以后被察举的士人占30.5%。这表明A.察举制度日趋完善B.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C.门阀政治开始兴起D.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西晋时期被察举者来源多元化且下层和原吴蜀籍士人主导。这种做法有利于西晋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故答案为D项;材料核心信息强调察举制产生官员的结构情况,不是察举制本身,A项排除;下层人士占32.1%的信息不能得出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B项排除;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C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西晋时期被察举者来源多元化且下层和原吴蜀籍士人主导;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例如,这种做法有利于西晋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4.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3【解析】【详解】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幼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化”错误。5.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情况,故排除A项;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涉及内阁的变化都不能体现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反映清代前期是否是以文治国,故排除C项;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清代相继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说明清代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点睛】清代沿袭明代的内阁制度,同时也承袭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6.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4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7.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是个保和平的政治条约,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说明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规则,同样没认识到其不公平性。故两国对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违背历史史实,故A项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符合史实,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中英之间实力差距巨大,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被迫开放而不是贸易接轨,故C项错误。8.“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5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9.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A.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属于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C.反映了清政府和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D.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条款6就是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不属于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故排除B。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作了规定,投资办厂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故选D。中国开始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马关条约》是近代著名的不平等条约,不能反映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故排除C。【点睛】商品输出指在殖民地掠夺廉价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后再以高价输入殖民地;资本输出指直接在殖民地开办工厂,在殖民地内掠夺原材料,掠夺大量劳动力进行加工,将工业产品直接在殖民地内高价出售。10.美国学者杜威曾说:“你无法想象未签署《巴黎和约》对中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可说是属于公众舆论的胜利,也可说归功于这些男女学生的推动,当中国能独力做到这类的事情时,美国实在应该感到羞愧。”这表明杜威认识到A.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是迫于社会舆论B.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公理战胜了强权D.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和约》对中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可知材料考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故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材料本身的一部分,不是五四运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公理战胜了强权,与史实不符,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但不是材料想表达的影响。D选项排除。11.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7“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入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外交部出现很晚,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立宪派A.转向寻求反抗道路B.通过立法确立民主共和制C.支持民主革命立场D.有外国支持实现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请愿失败,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故答案为A项。B项,“通过立法确立民主共和制”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中“清末立宪派”不符,排除;C项,支持民主革命立场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外国支持君主立宪相关的信息,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3.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8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