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次统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练历史试卷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的西周分封制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B.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2【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一是……二是……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3.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利用行省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和D错误。4.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答案】A【解析】从“谨慎小心”、“心腹”都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选择军机大臣的标准是不违背皇帝意愿、皇帝的亲信的人,都有利于皇帝个人决策,加强君主专制,A正确。明朝废丞相,清朝不存在相权,B错误。军机大臣的选择标准不是民族出身,而是与皇帝的亲信关系,C错误。军机处不能制约皇权,D错误。35.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6.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4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特点,排除A;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D项忽视了材料中“赋役”,可排除。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南翔镇和盛泽镇手工业发展,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体现了早期工业化城镇的特点,B符合题意;A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8.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为中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并不是导致白银大量流入5中国的根源,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条件,故B项错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正确。9.下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言论者名句出处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答案】A【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先秦时期思想里面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相关信息,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神的态度问题,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10.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6【答案】B【解析】【详解】王祯的为官之道是“惠民有为”,而他所著的《农书》中农具以及农器的图谱占很大部分,表明该书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并不是《农书》,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李悝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思想,并不是《农书》提出,故C项错误。《农书》不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的标志,故D项错误。11.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C。第Ⅱ卷(本卷共3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7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材料三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8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2)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3)第一小问,从材料“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可见以法律约束官员,逐级考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传承家风,弘扬美德、和谐社会和家国情怀等角度作答。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材料二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材料三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9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中国民俗史·民国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