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3宋明理学1.(2018·广东学考)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A.道德修养B.君主专制C.科学真理D.经世致用解析:选A。无论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项。2.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A.关羽的忠勇B.理学的推崇C.人民的爱戴D.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宋代理学兴起,强调纲常礼教、忠孝节义,关羽才成为忠义化身并受奉祀,B项正确。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地位在北宋才开始上升,可见并非其自身因素,A项错误;关羽地位上升并非完全源于民间,与政府的表彰弘扬关系极大,C项错误;经济发展与关羽受到奉祀无关,D项错误。3.(2018·贵州学考)“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意指心是万物的本原。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B.王夫之C.陆九渊D.李贽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关于宇宙本原,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由材料“心是万物的本原”可知该观点属于心学派别。故C项符合题意。4.(2019·攀枝花高二期末)宋陆九渊《语录》卷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解析:选C。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C项正确。25.(2018·浙江选考)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人人都有良知;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道德自我完善;材料未涉及“重建儒学信仰”,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本题选D项。6.(2016·浙江学考)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排除;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习思考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同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所谓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提示“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提示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3提示王守仁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二、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提示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是对孟子思想的发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能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明白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