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单元综合测评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1.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中国”这一前提,可以把A、B两项排除。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醒起来”应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站起来”指新中国的成立;“飞起来”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中国。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解析:选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3.1913年7月8日,“驻汉口的英国领事用一种典型的上流阶层关于‘人民’观念的口吻指出:‘对于北方军事力量,湖北人民是把它作为法律和治安的一方来寄予同情的。’在长沙,‘大部分绅士,实际上整个商界’,持有同样见解”。这段材料说明()A.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B.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C.袁世凯政权有广泛社会基础D.国民党迅速分化、力量涣散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理解到1913年二次革命时,湖北、湖南上流阶层“人民”是把北方军事力量“作为法律和治安的一方来寄予同情的”。这反映了二次革命缺乏坚实群众基础,袁世凯反动统治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24.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途中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这次“北上”的直接原因是()A.袁世凯复辟帝制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北京政变D.北伐战争爆发解析:选C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孙中山并没有北上,故A项错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是1924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国民会议”可知,这是在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途中,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在北伐战争爆发之时,孙中山先生已然病逝,故D项错误。5.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解析:选D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也可理解为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6.“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甘地“非暴力抵抗”的特殊的力量,实际上就是()A.政治的力量B.军事的力量C.外交的力量D.道德的力量解析:选D甘地“非暴力抵抗”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其强大的特殊的力量实际上是道德的力量。7.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D.印度出现盐荒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的表述,均与史实及题意不相符;D“出现盐荒”,是对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A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38.《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你们听见有话说,‘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下列哪个人物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与上述材料内容相符合()A.甘地B.孙中山C.拿破仑D.华盛顿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属于甘地的主张。9.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解析:选C从材料中“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英语教育”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当局力图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10.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B.非暴力就是印度争取独立的最佳方式C.甘地得到印度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D.印度各阶层人民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解析:选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60分)1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导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4材料二: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一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摘编自1916年孙中山《致参众两院议员请为偿还讨袁债务并辨诬函》材料三: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4分)(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从《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二“民国大定……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1916年”“共和既复”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借款主要是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四的态度不难回答评价;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由不理解到理解、拥戴的变化。第(3)问,从材料二、三概括即可。答案:(1)原因:孙中山为筹集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的军费。(2)评价: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之名进行敛财,是贪生怕死之辈。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国父。变化: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革命,到理解孙中山,由衷敬佩和爱戴的过程。(3)金钱观: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不置产业,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512.(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甘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称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材料二: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注重小处着眼,认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导致轻重倒置,目标模糊。(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主义的实质。(6分)(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甘地主义。(8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的优秀品质。(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得出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据材料一“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才能得救”结合所学得出实现印度自治。第(2)问,据材料一中“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并结合所学得出抵制西方文明,不利于印度的近代化;据材料二“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得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据材料导语“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甘地”并结合所学得出甘地主义抵抗了英国殖民侵略,捍卫了印度民族独立。第(3)问,据材料一中“才能得救”得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所学得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答案:(1)实质: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实现印度自治。(2)评价:甘地主义抵抗了英国殖民侵略,捍卫了印度民族独立,但是抵制西方文明,不利于印度的近代化,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3)品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3.(24分)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孙中山全集》6材料二: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了自服其布。——吴俊才《印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