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16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平3-4]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一、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1)自然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易误辨析]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气候要素吗?提示不是。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标志),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不断地进行能量2交换与物质运动,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2.案例:我国东部地区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2)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4)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5)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3.表现整体性的表现意义要素和环境一致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要素间相互制约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易误辨析]2.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吗?提示否。自然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考点一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例1】(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3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错因诊断]高山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有关,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大,河流径流量增多,但这指的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河流水量变化状况,该题表示的是多年变化情况,学生盲目利用原理易错选B项。[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由两幅景观图片可知,该地区“1936~2015年期间”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明显。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该地区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明显,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该地区地表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第(2)题,海平面上升的依据,可以理解为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明显影响;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升降变化而受影响。第三步,筛选答案:(1)D(2)D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4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2018·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5C.⑥D.⑤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答案1.A2.D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2】(2017·天津文综)读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题。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尝试自解][错因诊断]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把握不清。[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第二步,思维路径: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第三步,写出答案: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6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案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1):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案例(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下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7响。案例(2):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3.(2014·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过去每年春节8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炼塘”这种做法可能会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造成哪些影响?答案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1.(2018·福建厦门第一学期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1)分析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2)分析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解析第(1)题,草本植物不能制造水源,只能从消耗量减少分析。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所以土壤水分增加。第(2)题,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所以有机质来源量减少。答案(1)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2)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提高,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2016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调查发现,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9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答案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2.(2016·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主观题增分策略(九)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10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角度一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二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17·武汉质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样卷评析]11[标准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先确定变化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最后通过整体性原理,对地理事物的演化进行分析。命题方向满分属于与思路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