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类型多样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2.形成原因(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保护措施(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2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A)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知识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问题探究]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2)图中B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3)图中C、D、E、F四地共同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4)G地区为何生态脆弱?答案:(1)森林破坏草地退化(2)降水少,气候干旱;过度放牧。3(3)土壤侵蚀地形气候(降水)(4)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总结深化]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具体表现在:①水土流失严重;②沙漠化迅速发展;③草原退化加剧;④森林资源锐减;⑤生物物种加速灭绝;⑥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⑦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⑧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2)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地区名称主要生态成因环境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大兴安岭西侧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过垦、过伐、过牧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过牧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黄淮海平原区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人口稠密,过垦严重南方低山丘陵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崎岖,降水集中人民生活贫困,过垦过伐严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壤侵蚀高寒气候区,降水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变暖过牧、过垦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2)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4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半干旱、干旱草原区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资源丰富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对点演练]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题。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3.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5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解析:1.D2.B3.C第1题,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加速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第2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显著,西北地区过度垦殖、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华北平原旱涝、盐渍化和风沙危害严重;南方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仅次于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由于过度开发,黑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第3题,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4.(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读图,回答1~2题。61.①②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D.土壤盐碱化2.③④⑤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①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④酸雨危害严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C2.C第1题,①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②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第2题,③④⑤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个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3.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主要原因B.重开发轻保护,采取掠夺式开发,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C.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D.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因素无关解析:选D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4.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解析:选B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为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为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和过度垦殖。读图,完成5~6题。75.该图表示的主题是()A.天然气资源的分布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D.森林资源的分布6.图中A、B两地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荒漠化C.草场退化、荒漠化D.荒漠化、水土流失解析:5.C6.D第5题,分析图示地区,图例所示的阴影地区是我国农垦区与牧区的交界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区。第6题,图中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B地处于黄土高原,所以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水土流失。7.读材料,回答问题。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人类的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降低,汛期8长江水位大幅增加,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面积减小,生物的生态空间减小,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污染加重。第(2)题,注意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归纳措施。答案:(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加重。(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A.森林破坏B.水土流失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之间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1.B2.D第1题,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3~4题。3.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9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4.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3.C4.B第3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盐度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第4题,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