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8讲 古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程内容]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2)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3)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4)秦汉:国家实现大一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市。(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8)明清时期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1)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特别提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2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①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③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农业有保障。(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3制度。(3)评价①积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②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和表现原因表现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人民片板下海(2)评价①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②消极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构图解史“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手工业进步是其出现的直接条件。(2)出现标志:明代江南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3)发展表现: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4)缓慢原因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5)影响:冲击并侵蚀传统的经济形态;但发展十分缓慢,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转型。4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影响(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③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⑤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⑥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⑦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2)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5规模看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针对练(2018·临沂高三模拟,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C.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6►素养感悟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信息: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材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思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试答:答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7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论证:答案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2018·课标全国Ⅰ,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82.(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