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日)积雪结束时间(日)积雪日数(天)年最大雪深(cm)稀疏灌木13626813211.0草地13526612929.6农田13626412833.5建设用地13327314023.4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1.(2018重庆市重庆一中期中)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稀疏灌木B.农田C.建设用地D.草地答案B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积雪越厚,表明该地表越有利于积雪的形成。根据表格中“年最大雪深”的数据可以判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2.(2018重庆市重庆一中期中)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D.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地表径流答案A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改变土壤温度,A项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从而降低大气温度,B、C项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地表径流,D项错误。下图为“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23.(2018江西赣州期末)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从①→②→③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有限性D.地域性答案A图中显示,随着该地区地形的变化,其东部地区的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也在发生着变化,说明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同时引起其他各地理要素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2018江西赣州期末)环境③时期,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A.地中海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D环境③时期,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植被为荒漠,而形成荒漠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图中显示该地位于南美洲的温带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故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期末)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A.2100~2200B.2000~21003C.1900~2000D.1800~1900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800~1900米。6.(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期末)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水土流失加重C.降水减少D.气候变暖答案D本题考查影响自然植被生长的因素。高山苔原带位于海拔高、气温低的山顶附近,其上部是雪线(高山冰雪带)。全球变暖,导致山顶高山冰雪融化,苔原带的水源增多,有利于促进森林植被的生长。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下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7.(2018广西南宁一模)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A.草原化荒漠、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B.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化草原C.荒漠化草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D.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原化荒漠答案C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为针叶林;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分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混交林。8.(2018广西南宁一模)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B.降水C.热量D.水分4答案D旱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腾少,土壤中可用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山脉东西两侧均有旱生灌丛分布,可知大气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素。9.(2018广西南宁一模)图中人工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A.积雪融水B.山地降水C.冰川融水D.湖泊水答案A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积雪量大,春季融水多。绿洲位于山脉西侧,降水稀少,湖泊少;该山无冰川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读“山地灾害过程图”,回答下面三题。10.图中显示发生山地灾害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植被茂盛B.地势陡峻C.工程建设D.河流流经答案B由图可知,该地区植被稀疏,且没有大型工程建设;河流流经不是引发山地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地势陡峻,地质结构不稳定,在多雨环境中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故B项正确。11.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A.崩塌与大气降水无关B.滑坡是由修建公路诱发的C.泥石流可造成河流堵塞D.洪涝灾害可用GPS监测答案C由图分析可知,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距离公路较远,故A、B项错误;监测洪涝灾害主要运用的是RS技术,故D项错误;泥石流携带砂石流入河道,可能导致河流堵塞,故C项正确。12.据图可判断()A.①区域易发生涝渍灾害5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答案D①区域地势较高,坡度较大,不易发生涝渍;②区域坡度较小,流水侵蚀较弱;③区域为泥石流输移区,而物源区在泥石流的形成区;④区域有居民点、公路和农田等,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严重。故D项正确。下表为1990—2010年四国洪涝灾害状况。读表,回答下题。国家次数死亡人数/人受灾人数/万人经济损失/千万美元中国14323849166794.3813639.84日本1722652.621127.83印度1442682550958.851971.32澳大利亚378827.151210.9413.表中()A.四国季风气候区广布B.四国人口都超过1亿C.中国每年发生143次洪涝灾害D.澳大利亚受洪涝影响最小答案D本题考查洪涝灾害、气候、人口等。澳大利亚季风气候不典型,分布面积也不是很大,A项错误;澳大利亚人口不到1亿,B项错误;中国大约每10年发生143次洪涝灾害,C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澳大利亚受洪涝影响最小,D项正确。二、综合题(共24分)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6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2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2分)(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4分)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1)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000—2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2)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3)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7(4)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15.(2018福建莆田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图a图b(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分)(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4分)(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3分)(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4分)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8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有关、曲与风力有关。(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可知山顶高度东西差异。(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