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命题时空定位第35讲百家争鸣考试要求:(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一、孔子和早期儒学——(b)1.孔子(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1)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3)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2.孟子:(战国时期——亚圣)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战国末期)(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微点拨“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4.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学形成的贡献——(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b)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崇尚自然,主张超3思想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概念阐释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考点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环境(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4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百家治国焦点的争论(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4)如何治国: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1.(2018·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5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抓题眼]材料中“耕战”与“秦实现统一”是题眼所在,备选项中只有法家思想同时满足题意要求。[析错因]儒家讲求“德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尚贤”“非攻”,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2.(2018·4月浙江选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抓题眼]“国家政策应因实际情况不同而适时变化,使其更具实用性、针对性”是史料的中心大意,也是题眼所在,凸显功利性。[找错点]“民贵君轻”“克己复礼”“精神自由”均与史料主旨不符,可排除A、C、D项,答案为B。答案B3.(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64.(2017·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考点二先秦儒学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1.先秦儒家思想家国情怀的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1)民本思想①出现的原因:继承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生产力发展,劳动者地位提高在思想上的体现。②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7④认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有其积极、合理的进步性特征,也有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和利用民众的工具性特征。(2)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5.(2016·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B解析孟子主张“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则莫若平政爱民矣”,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观点1民本理念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问题:试归纳早期儒学的民本主张及对其本质的认识。答案“利民”“民贵君轻”“尊重民意”“君舟民水”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但其本质上均是以维护君权为中心,并不是单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策略。观点2先秦文化发展具有地域风格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8——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问题:文化的地域性风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答案学术的地域性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封闭性及政治环境的分裂,是政治不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观点3荀子礼法结合的国家治理观材料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篇第十二》问题:荀子设想中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答案由高素质或道德修养高的人,兼行德治、法治,礼法结合治理以实现理想社会。视角1百家争鸣的地域性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①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②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③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④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视角2韩非子的法制、公平理念(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测评)《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9C.法制建设D.礼乐秩序答案C解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