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2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二、秦汉时期的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2.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③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①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②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4考点一秦汉时期的经济1.田庄经济田庄是汉代以来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田庄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甚至是“独立王国”。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针对练1(2019·邹城高三期中,5)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当时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进一步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5的联系。自此,今新疆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方面:丝绸之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契机。考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1.天人感应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天人感应一方面给予了皇帝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2.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针对练2(2018·济宁一模,25)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刑而降宥之”,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答案A解析因父亲被侮辱而犯罪可以从轻处罚,体现了法律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其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排除。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6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重点讨论神学问题讨论现实问题功能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对“真理”的追求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地位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家国情怀董仲舒提出的“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伦理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看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一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手工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材料二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要求: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法治观念。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德主刑辅;以儒家经典为指导;法源于君;注重社会等级。7材料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观点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各家思想,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角度2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角度3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答案角度2: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角度3: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材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要求:结合儒法之争论证儒法合流的历史必然性。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