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考试要求:(1)“市”在历代的发展(d);(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3)“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4)“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业活动——(c)(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d)(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微点拨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23.商业城市——(c)(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5)清代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②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4.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2)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4)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6)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推行。(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4)表现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其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5)影响①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②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3常发育。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3)表现①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贸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八个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7)交易范围:由地区性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8)城市职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2.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1)影响因素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策:政府(明清以前)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4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的促进。(2)作用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1.(2018·11月浙江选考)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抓题眼]“宋代对外贸易”是得分题眼,根据材料“指南针的运用”可推断①符合史实;宋代制瓷业兴盛,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与④中史实相符。[析错因]宋代坊市界限已被打破,与②中严格按坊市制度管理不符;③中“彻底放弃”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史实不符。答案A2.(2017·4月浙江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材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项。53.(2018·海南高考)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4.(2016·4月浙江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解析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细节,熟知所学与市、草市、市镇、专业市场相关的史实是得分关键。“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是关键信息,表明此时草市中已存在夜市。江南市镇兴起、专业市场出现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草市早在南北朝时已出现,由此排除B、C、D三项。考点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实行的原因(1)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2)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3)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4)“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5)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官府控制下外贸的发展历程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以朝贡贸易为主要特点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古代浙江地区政治经济足迹政治足迹:(1)春秋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2)秦朝:在浙江设置会稽郡。(3)元代:实行行省制,浙江属于江浙行省。(4)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6(5)明朝: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九战九捷。(6)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经济足迹:(1)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原料是家蚕丝。(2)南北朝时:出现一批著名商业城市,如山阴(今绍兴)。(3)隋朝:京杭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4)唐代:越窑青瓷享有盛名。(5)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龙泉窑以产品质量名闻天下。(6)明清后: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5.(2017·4月浙江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盐商家庭出现了大量进士,说明商人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也追求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因为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故选A项。6.(2016·10月浙江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符合作者思想”是题眼所在,由“海禁政策累及无辜,是大错”可知作者批判“海禁”政策的局限性。“海禁”政策明代已存在,故A项错误;“对外开放”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海禁”主要限制民间对外交往,并不禁止中外贸易,故C项错误,由此可知答案为D。7.(2016·4月浙江选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7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江南一带,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大为增加,这一现象实际反映了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大刺激了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冲击了人们对工商业鄙视的态度和传统观念,争相逐末营利,故C项正确。观点1宋代东京城市规划强化了经济功能问题:相比于汉唐,宋代城市有何变化?答案市坊合一、四处交易;晓市、夜市昼夜相接;有专业市场;还有娱乐场所“瓦肆”。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市坊制度的崩溃和官市组织的衰落瓦解。观点2朝贡贸易材料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问题:朝贡贸易存在的社会根源有哪些?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观念等。视角1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