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学科指导意见]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2-(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3)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2.内容(1)农业:余粮征集制。(2)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3-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俄国的物力、财力,对保证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阶级关系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4-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013·课标全国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B项。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2015·海南单科)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等《世界通史(第三编)》核心论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战时经济”。2.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核心论点: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2018·海南海口调研)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6-A.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解析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C项正确。答案C2.(2018·山东聊城一模)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A.实施五年计划B.取消自由贸易C.建立集体农庄D.允许利用外资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危害,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考题1】(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方法突破』★明立意从苏联工业化建设方式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7-★清误区本题为史料阐释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政权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考法2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考题2】(2018·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由信息“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信息2由信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可知,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8-★思路点拨本题从苏俄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政策的转变角度,考查历史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角度解答。第(2)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的角度解答。考点二“斯大林模式”1.确立(1)过程①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③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2)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2.表现(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2)消极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9-【漫画解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信息提取:漫画揭示出“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教训(1)影响①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②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13·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