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帝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该主题歌描述的是秦始皇。2.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兼并天下”,顺应国家统一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设置郡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①是正确的。“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意思是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②是正确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故③是正确的。“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故④是正确的。3.如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A.隶书B.楷书C.行书D.小篆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4.秦朝倾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2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军事民主制的作用D.法家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保证建设一些大型的工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5.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答案D解析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与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度不属于秦朝,答案选D项。6.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和“舟”是指()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答案B解析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来源于荀子的“君舟民水”理论,含义是民众像水一样既是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推翻政权的主要力量。据此分析,舟指封建君主,水指广大民众,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君舟民水”理论的内涵。7.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升仕途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3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心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心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8.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答案D解析“吏者,民之本纲者”表明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故A项错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故B项错误;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与“民本”无关,故C项错误;“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表明要保证不失农时,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9.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当时唐朝的哪些时代风貌()①兼收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其时代风貌。在唐太宗时期存在土地兼并,只是不严重,因为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④错。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三藩之乱是清朝地方割据势力发动的叛乱,与外来侵略势力无关。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答案A4解析清军入关后,经过近20年的斗争,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但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却极力反对,破坏清朝中央政府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行动,因此清军进入台湾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趋势。1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题干材料“大战于乌兰布通”可知应是巩固西北边境的措施。分析选项,A是西南;B是东南;C是西北;D是东北。所以应选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5分,第14题20分,第15题17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分别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9分)答案(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止“逐客”令。开凿郑国渠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废止逐客令,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2)留:秦王能够接受和采纳正确的建议,体现了他英明果断,重视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客卿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留:秦王一度采纳逐客建议,郑国也险些丧命,也反映出秦王性格的多疑和残暴,留在秦国很危险,不如离开秦国另寻实现抱负的地方。解析第(1)题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其结果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题可以选取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展开论述。14.阅读下列材料:5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材料二贞观九年,太宗谓征曰:“顷读周(北周)、齐(北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齐后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是也。然天元(后周宣帝)、齐主,孰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贞观政要·辩兴亡》材料三(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为巩固统治而强调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2)材料二告诉我们魏征对齐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是“政出多门,国无纲纪”,太宗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8分)(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太宗这种认识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6分)答案(1)强调发展农业和人君“简静”。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经济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发展经济。政治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慎用刑法,加强中央集权。(3)唐太宗亲眼看到农民战争亡隋的现实,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解析本题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注意与民休息,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东华录》(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8分)6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的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