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3.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知识导引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生动反映,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分析环境整体及要素的变化,关键是要找到能牵动全身的“一发”,由此理顺相关要素的变化,最后归纳到整体环境。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气候与土壤:2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某地区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它是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合成土壤: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米粒状的聚合物充当土壤,这种聚合物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700倍的水分。每平方米土壤添加100克这种聚合物即可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吸收过多的雨水;二是在干旱季节通过渗透向植物提供水分,三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这种合成土壤在一些土地贫瘠地区运用尤其具有美好前景。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探究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核心归纳]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3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状元随笔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如图:[应用体验]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回答1~2题。41.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①大气②土壤③生物④民居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B.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C.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各要素之间没有平衡的功能解析:第1题,民居是人类的居住地,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整体的地理环境。答案:1.D2.C读我国某区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依次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该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应用。第3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判断,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导致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加。第4题,图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3.B4.B5探究点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核心归纳]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6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状元随笔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7植物影响气候。[应用体验]如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A.岩石的作用B.气候的作用C.生物的作用D.地形的作用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答案:1.B2.C3.A如图为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84.上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B.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C.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才能影响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D.地理环境的独立性5.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当地农作物产量下降B.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使当地耕地面积减少C.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并使之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带来了巨大困难D.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淤积,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威胁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水土流失可引起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的变化。这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5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当地农作物产量下降;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使当地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并使之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带来巨大困难。黄土高原地区的河流大部分属于黄河水系,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会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淤积,D项错误。答案:4.B5.D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相符的是()A.化学风化作用显著,物理风化作用微弱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作用微弱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解析:西北地区总体特征是干旱,该地区河流稀少,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明显,物理风化作用强,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9答案:D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水分B.生物C.地形D.成土母质解析:因为土壤肥力主要是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故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并非土壤,而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发育其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反之则较粗。答案:B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解析:地表疏松物质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的作用,迁移速度比平坦地区要快。答案:A读图,回答4~5题。4.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B.d、e、fC.a、c、eD.b、d、f5.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把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问题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箭头可知,d、e、f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10互制约的关系。第5题,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等有关,把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并不会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答案:4.B5.D如图为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6.图中甲、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7.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②退耕还林③治理沙漠④节约用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第6题,甲是大水漫灌和蒸发旺盛的结果,它表示受这两者影响而出现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工业、农业用水量大,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再加上植被覆盖率低,降水总量小、变率大等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第7题,解决乙所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可以实施跨流域调水,即从其他地区引水过来;另一方面应节约用水。答案:6.D7.D[教材活动点拨]1.教材P71活动·实践提示:活动1.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的盘子内沉积在土堆边缘的泥土较少,没有覆盖草皮的盘子内沉积在土堆边缘的泥土较多。活动2.较小范围内进行实验可以用纸片、树叶,较大范围内进行实验可以用秸秆等材料。活动3.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活动4.植被覆盖良好,利于地表水的下渗。雨季,可使河流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抬11高;旱季,地下水可补给河水,增加河流径流量。植被破坏则会降低此功能,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大。植被破坏后,地面失去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且某些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物种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大,易发生洪涝灾害;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