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名师导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本考点在全国卷的考查中,高频考点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2-知识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2.耜耕或锄耕(1)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2)内容: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等工具,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3.青铜农具(1)时代:阶级社会以后。(2)耕作技术:使用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4.铁犁牛耕(1)时代:战国时期。(2)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新的耕作方式;灌溉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3)影响: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历程:商朝出现;西周趋于完备;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彻底被废除。(2)内容①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②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③受封者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④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归奴隶主贵族所有。(3)实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4)瓦解①春秋时期,中下级奴隶主贵族开垦私田扩大,井田制日趋瓦解。②战国时期,随着各国的变法和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3-3.封建土地所有制(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公田、私田界限消失。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3)特点①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②官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③农民只有很少或者没有土地。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知识点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时间:战国时期。(3)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评价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②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③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①对农具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西汉发明的耧犁,将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唐代发明的曲辕犁,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宋元时期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耕地效率。②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发明了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③商周时期,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肥料达130多种,还注意合理用肥,保存了地力。-4-(4)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5)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图片解史】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信息提取: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漫画解史】均田制信息提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盛行,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于是统-5-治者实行均田制,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探究1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以个体为生产经营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至宋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1.(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答案A2.(2018·吉林长春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6-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C、D两项错误。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古代农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积极因素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②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2)消极因素①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②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③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1.(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7-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答案D2.(2018·课标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人口分布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2.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核心论点:古代中国人口受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发展趋势。(2017·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答案A-9-考法1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考题1】(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抓关键“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清误区本题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