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章末整合提升考点一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典型例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析图过程】找在图中找出岩层的弯曲方向或岩层的新老关系,找出发生断裂位移的地带。析(1)判断地质构造:向斜、断层。(2)判断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岩层弯曲变形,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3)判断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丙处岩层断-2-裂,且岩层是弯曲的,说明该处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4)判断地质作用形式:甲处表面岩层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乙处有新的沉积,说明该处出现沉积作用。(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2)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有褶皱后有断层。(3)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练习1】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①固结成岩②褶皱③沉积作用④岩浆侵入⑤断层⑥侵蚀作用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的侵入B.断层的发生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属于断层构造;有明显的花岗岩层,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选B。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本题选D。-3-答案:(1)B(2)D考点二外力作用的差异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等。(2)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2)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3)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练习2】如图是“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区的地貌有()①新月形沙丘②海蚀崖③三角洲平原④风蚀蘑菇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①风力作用②海浪侵蚀作用③河流堆积作用④冰川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图中没有侵蚀海岸,排除海蚀崖;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第(2)题,根据新月形沙丘、三角洲地貌可推知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河流堆积作用。答案:(1)C(2)C-4-章末检测(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1~2.解析: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有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答案:1.D2.C图1所示的云南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图2),回答3~4题。3.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2中的()-5-A.甲B.乙C.丙D.丁4.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3~4.解析:图2中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路南石林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答案:3.B4.A读“黄河示意图”,回答5~7题。5.图2中(1)(2)两图分别表示图1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1)—a(2)—bB.(1)—b(2)—dC.(1)—a(2)—cD.(1)—c(2)—d6.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7.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5~7.解析:河流上游多流经山区,河床呈“V”型,聚落一般沿河分布呈条带状。d处位于入海口处,水流极其缓慢,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答案:5.C6.D7.A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6-8.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9.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10.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8~10.解析: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建一南北向隧道时易积水;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答案:8.C9.A10.D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1)”和“河谷形成示意图(图2)”,回答11~12题。11.图示河流谷地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7-A.①②③地壳下沉B.①②③河流溯源侵蚀C.②①③地壳抬升D.②①③河流下切侵蚀1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11~12.解析:第11题,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河流下切,河道逐渐加深加长。第12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11.C12.D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据此回答13~14题。13.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14.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3~14.解析:第13题,河流弯曲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4题,“一水中分白鹭洲”说明河流中间有沙洲形成。答案:13.C14.B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5~16题。15.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A.玄武岩分布区B.石灰岩分布区C.大理岩分布区D.花岗岩分布区-8-16.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A.北美五大湖B.湄公河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D.“V”型河谷15~16.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第16题,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湄公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V”型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15.B16.D读图,回答17~18题。17.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是()A.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B.洪(冲)积扇、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18.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原因是()A.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B.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C.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容易获取淡水资源D.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17~18.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河流冲出山谷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洪(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第18题,a处聚落建在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适宜且耕作方便,便于定居;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为减少其对生存的威胁,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答案:17.A18.B读下面“局部地形图”,完成19~20题。-9-19.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A.峡谷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D.沙丘20.图中所示地区的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A.半山腰B.河漫滩平原C.山前D.高山顶部19~20.解析:从图中的地形名称可知,此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在河流的上游河段,河流主要的侵蚀作用是溯源侵蚀和下蚀,多形成“V”型的峡谷;该地区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是洪积—冲积平原,多分布在山前,是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而成的。答案:19.A20.C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21.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的原因。(2)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3)根据图中地质构造信息,判断①②岩层的新老关系。解析:第(1)题,根据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回答。第(2)题,丙处为向斜,岩层下凹,易出现塌方事故;向斜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地,在此开凿隧道易成水道;丙处地下为石灰岩,可能有溶洞,地基不稳固。第(3)题,①岩层侵入②岩层下面的沉积岩层,但未侵入②岩层,说明侵入岩形成晚于②岩层。答案:(1)甲地位于向斜地区,由于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岩石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因此甲地海拔高于乙地。(2)丙地位于向斜,岩层向中心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石灰岩是含水层,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层多地下溶洞,地质结构不稳定。(3)②比①老。-10-22.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解释该处褶曲与凉水河河谷两者间的成因关系。(3)丙村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凉水河的流向是________。(4)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路线的不同特点及这样修建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向斜或背斜。第(2)题,凉水河位于背斜顶部,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而成为谷地。第(3)题,从等高线走向上可知丙村位于山谷中;根据指向标和等高线弯曲情况可知凉水河向西流。第(4)题,公路走向与地形有关。答案:(1)背斜该处地层显示为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2)该处的褶曲类型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3)山谷自东向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