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讲义 人民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概况(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2)内容措施除旧布新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方面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3)结果: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维新”。思维点拨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易错提醒(1)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2)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2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维点拨(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2)戊戌变法最重要最实质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而在救亡图存和变革社会制度上没有起到实质上的成效。二、戊戌政变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准备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3)变法失败: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归纳比较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定。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三、戊戌余音1.变法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历史意义(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史论要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3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3)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知识图示主题一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②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模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解读]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1)社会条件4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维新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2)特点①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②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主题二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①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②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史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③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④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解读]①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②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③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④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思考]5(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提示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示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1)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意义①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②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③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1.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整理周故,尊孔复古”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答案B6解析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2.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实质上表明()A.中国下层民众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答案C3.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C4.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的改良,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摘编自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材料二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摘编自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2)试比较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材料一的异同。7(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评价: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其统治和扼杀革命。因素: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中断,宣扬革命史观。(2)不同: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辩证的分析方法,结论上,给予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相同:材料一、二均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3)发展: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原因:改革开放和逐渐融入世界;思想解放;“双百”方针的贯彻;史学研究不断深入。解析第(1)问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