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讲义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2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归纳总结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易错提醒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卢、崔、3郑、王)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士族。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主题一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①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②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史料解读]①体现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核心内容: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②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收入。[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提示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4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4)影响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5)局限性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主题二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史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①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②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读]①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汉化措施。②表明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2)结合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提示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5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农民耕种国家土地的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与题意相符。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A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逻辑关系是:改革前的北魏(问题);孝文帝改革措施(解决问题)。由于存在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役的现象,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管理,故推行三长制,6故C项正确。3.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B.实现民族同化C.完成鲜卑封建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答案D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7答案A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