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7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2讲 新潮冲击下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学科指导意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①西式服饰传入,引起服装变革。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③清政府不得不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2)民国期间①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②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如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习俗(1)“断发”运动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②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陋习。(2)不缠足运动①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康有为与康广仁创立“不缠足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3.传媒(1)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报纸成为抢手货。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申报》。④《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说》和《新小说》。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⑦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①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②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4.礼仪(1)日常礼仪: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近代婚姻: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3)丧葬礼仪: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礼仪引起国人注目。(4)影响①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②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3-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019·日照模拟)如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4-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特点(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2)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5-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核心论点:“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6-(2018·海南单科,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可知,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1近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清误区本题为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误区,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另一方面,客观-7-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考法2近现代中国婚姻习俗变迁的趋势及原因【考题2】(2018·云南三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职业17.825.828.240.7籍贯4.24.96.74.1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以及政治面貌影响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信息2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表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8-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一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3)航空: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2.通讯的发展(1)邮政①清朝后期:1896年,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②民国时期:1913年裁撤驿站,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2)电报电信①清朝后期: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②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3.意义(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近代交通业的发展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知识点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9-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1)过程①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②1978年,经济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列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和亚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