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强化练四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所讲述的是西周时期不同等级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后面又讲到土地占有的不同所以导致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故A项正确。2.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D.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答案C解析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深耕时代,是因为深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奴隶社会下的井田制是一种集体劳作,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C项正确。3.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着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A项与题意不符;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2确;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标志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4.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由此推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B.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C.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D.土地兼并与买卖之风是否盛行答案B解析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因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以来逐渐向地主个人转化,使地主逐渐占社会支配地位,所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5.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答案C解析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可知不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唐王朝手中掌握大量土地利于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故C项正确;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6.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1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1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勖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际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实际授田远远小于应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是按照性别、年龄等分田的,3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授田情况,无法反映官吏贪污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敦煌一地的情况,而且只讲了土地分配情况,故D项错误。7.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答案A解析“圩田”“沙田”“架田”“山田”都是在适耕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下的产物,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导致开垦新的土地用于耕作,故A项正确。8.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王岩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说明()A.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的关系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从材料“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地主需要接济、抚慰佃户,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这说明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的关系,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开始相互依存”说法错误。9.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土地兼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繁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不出贫富分化严重,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兼并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佃方式生活,材料中“农作物产量……盛况空前”,反映这种生产关系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10.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4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A.加剧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赋税收入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民田税轻、价高、役重可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民田役重”可知C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11.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体现农民要求得到部分认可,由藩王占有到农民占有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故D项正确。12.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A项错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同样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B项错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这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更名田只是将“三藩之乱”后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没有以法律手段保护其对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是中国封建租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宋会要》说:“乞令两淮州县,取民户见输之课,计其多寡,分画疆畎,而立契券,随亩增租,以其余给与佃人,庶革广占之患,从之。”宋代的佃户,租约满期,交租5完毕,佃户可以另行租种别的地主的田地,有的还可以“或习学末作”甚至“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二、三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宋代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生产落后的地区,较多的实行着劳役地租,而在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间有折钱收租的。当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普遍通行的却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摘编自关履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材料二明清时期永佃制已经开始在民间得以普遍流行,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永佃制主要体现为民间习惯法规范的创设和实践,官方通过法律对此制的调整直至清雍正年间才逐渐展开。就对明代永佃制的考察结果来看,民间已存在大量证明永佃关系成立的租佃契约。其中,万历、天启年间刊刻的《万书萃宝》《学海群玉》《增补素翁指掌杂字全集》等书对反映永佃关系的契约格式有着相对详细的记载。具体而言,佃户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具有永久耕作和自由退佃的权利,田主无权随意撤佃;同时,佃户缴纳定额地租,“倘遇丰荒,租谷不得增减”;另外,有些田主或会收取押租。而对于元代已经萌生的“一田二主”之现象,明代逐渐盛行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土地转租之情形尤其居多,甚至还出现“一田多主”的现象。——张亮、杨清望《民国时期永佃制的结构与功能新探》材料三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因为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统一经营并不削弱家庭承包的自主权,而将为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有助于发展集体经济。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4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永佃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6分)答案(1)历史背景:宋朝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任答两点即可)6特点: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地租形态多样化。(任答两点即可)(2)明清盛行永佃制、定额地租制、押租制、转租制(一田二主和“一田多主”)。(任答三点即可)(3)同: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作用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异:前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产物;后者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产物。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农村基本的土地占有及经营制度,实行敞田制的唯一前提条件是有可供开垦的、充足的土地……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父子兄弟不断分家,致使农户越分越多、户均占有的实际土地越分越少、地块越分越小、条块分割、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商品化程度不高、抗拒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弱。……敞田制是一种不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分散的个体经营和集体的占有与支配之间的矛盾,使一些农业基本设施,诸如水利工程、农田道路等公共设施无人问津、常年失修,也使草地、牧场、森林等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从长远意义上来看,它使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圈地制代替敞田制,以较为完全的土地私有制与单一的土地占有制代替了敞田制下不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及集体的土地占有与支配制度。——摘编自石强《论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农地制度的改革》材料二明代中期以前,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地主制经济运行基本正常,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农民经济生活改善、购买力提高,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