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编户制度B.汉化政策C.宗主督护制度D.民族歧视政策答案C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2.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一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一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A;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3.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4.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B.“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C.“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D.“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5.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2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6.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由此反映北魏孝文帝()A.入主中原的愿望B.实行汉化政策C.改革的坚强决心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欲违父背尊”“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关,排除。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16分,第9题20分,第10题22分,共7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6分)(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8分)答案(1)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2)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3)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衰落原因”,依据材料“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3合分析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民族融合、民族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8.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6分)(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4分)(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6分)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9.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4(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10分)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0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12分)答案(1)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收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言之有理,酌情赋分)观点二: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孝文帝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言之有理,酌情赋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