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对应学生用书P43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更大2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1)梭伦改革规定了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3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4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论据论证A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B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C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D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丰富的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解析:选A王安石及其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5.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解析:选B“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则在官”说明了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项正确。6.《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选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5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7.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解析:选A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8.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之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教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归纳。第(2)问,要立足当时与后世,由材料概括归纳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6答案:(1)背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滞后;巫术盛行,民众愚昧。(2)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1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6分)(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则只看到剥夺民众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11.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7之不足。——《王安石文集》卷四九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