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综合检测卷(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右图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1~2题。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解析:民勤县降水少而蒸发量大,用水量大,水资源缺乏,而且风沙肆虐,使得田园荒废,因此,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及土地荒漠化。当地过度用水和上游大量拦截河水使得民勤的绿洲受到严重破坏,面临消失的危险。答案:1.D2.C3.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m,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m。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2-①土地沙漠化扩大②水环境恶化③洪涝灾害频发④水土流失增加⑤地面大幅沉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从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该地区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增加,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答案:B读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完成4~6题。4.结合图可以看出()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5.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6.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mm之间,植被类型主要-3-应为草原。第5题,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6题,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答案:4.C5.B6.B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完成7~8题。7.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A.防风固沙B.保持水土C.净化空气D.平衡大气成分8.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A.城市园林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解析:第7题,图中反映的是森林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越高表面土流失越少,说明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故B项正确。第8题,城市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热带沿海的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C项正确。答案:7.B8.C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9~10题。9.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①多分布在欧洲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4-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解析:欧洲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9.C10.A下图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等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A.林地、耕地、草地B.耕地、林地、草地C.耕地、草地、林地D.草地、耕地、林地12.在南美洲,③所示的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A.地势平坦开阔B.山地面积广大C.河流少水量小D.气候炎热多雨解析:第11题,欧洲、北美洲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南美洲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故在这三个大洲,林地面积比重大,则③代表林地:非洲以热带草原为主,草地面积比重大,故②代表草地:①代表耕地。第12题,南美洲气候湿热,利于林木生长:同时湿热的雨林区不利于人类生存,而耕地面积比重小。答案:11.C12.D“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a和图b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15题。-5-图a图b13.图a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14.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15.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解析:第13题,读图结合图例可知,Ⅰ区域灌木林及农居地、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故选A。第14题,以祁连山的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图示Ⅰ位于Ⅱ的河流上游地区,结合上题分析,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中下游的水量较少,则土地荒漠化加剧。故选B。第15题,该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河流上游若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加剧,则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故选D。答案:13.A14.B15.D二、综合题(40分)16.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2014年6月4日新华网报道: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土地沙漠化对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材料二我国某区域图。-6-(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________(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试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5分)(3)C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是什么?(5分)(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7分)解析:第(1)题,A山脉是大兴安岭,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第(2)题,科尔沁沙地分布于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周围,是由于过度开垦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第(3)题,呼伦贝尔草原的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在水井周围,集中连片的掘水工程使得牲畜数目迅速增加,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第(4)题,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过度农垦,破坏植被。(3)斑点状的荒漠化圈。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过度放牧。(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合理放牧;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等。1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7-(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4分)(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4分)(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答对3点得6分)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答案:(1)外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耕地大面积增加,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