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由于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要对云贵高原石漠化土地蔓延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D.人工科学考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云贵高原石漠化土地蔓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云贵高原的石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其变化的研究,最好是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故答案选C项。2.“3S”技术除了能确定某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具体位置外,还能①计算出滑坡体的土石方②计算出滑坡体的移动距离③估算出泥石流所带来的危害④计算出灾害中伤亡的人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能及时全面地感知地面事物,所以能计算出滑坡体的移动距离;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包括对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因此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能计算出滑坡体的土石方。故A正确。读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3.深圳和喀什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共同区位因素是A.河流众多B.科技发达C.交通发达D.地理位置优越4.甲图所示区域风电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工、农业生产规模大,能源缺口大B.风能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C.该地区位于边疆地区,电力出口量大D.风力发电成本低,地区适应性强5.甲图所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A.水土流失B.次生盐渍化C.土地荒漠化D.湿地萎缩【答案】3.D4.B5.C【解析】【3题详解】深圳位于东南沿海,临近香港;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沿边地区,所以两地地理位置优越。喀什气候干旱,河流稀少,经济不发达,科技力量不强,交通不发达。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4题详解】甲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新疆,当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广人稀,工、农业生产规模不大,能源资源丰富,A错;当地地处西北风的上风口,风能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风电,B对;该地区位于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电力出口量小,C错;风力发电成本低,但多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地区适应性不强,D错。【5题详解】西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晴天多,降水少,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极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主要是农业不合理灌溉导致的,故选C。-3-读下表和下图,回答下列各题。6.1978~2011年,R河流域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B.土壤层变薄C.生物多样性增加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7.关于图中黄铜矿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露天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填埋、复垦B.矿产冶炼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使用石灰中和C.矿产冶炼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建硫酸厂D.矿产开采造成水资源枯竭;跨流域调水【答案】6.C7.C【解析】考查区域的开发和治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6题详解】读表可知R河流域耕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说明退耕还林还草显著,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越多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越小,A错;植被越多保持水土功能越强,流失的土壤减少,当地土壤厚度将变大,下游河道含沙量减少,B、D错;植被增加,-4-生态环境变好,生物多样性增加,C对。【7题详解】露天开采不会引发地面沉降,地下开采容易造成地面沉降,A错;矿产冶炼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加剧,使大气酸性增强,应建硫酸厂回收利用二氧化硫等废气,而不是等废气污染到土壤再治理,B错C对;该地为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不需要跨流域调水,D错。8.近年来,我国某企业积极参与老挝境内的铜矿勘探与开采,开采的铜矿主要运回国内进行加工,下图示意老挝铜矿分布,据此可知,我国企业投资主要选择在老挝北部区域,主要是因为A.劳动力成本低B.运输费用偏低C.铜矿资源丰富D.生活习惯相近【答案】B【解析】【详解】老挝位于东南亚,陆上与我国相邻。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某企业将在老挝开采的铜矿运回国内进行加工,由于铜矿开采后运回我国加工,则可知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老挝北部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运输距离较近,成本较低的优势。生活习惯不是企业投资的理由,老挝的铜矿南部比北部更丰富,劳动力成本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据此分析选B。-5-【点睛】工业区位因素: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其三条主要支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沿岸绿洲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读资料,完成下面小题。9.塔里木河下游区来水量明显小于三条支流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温度高,蒸发旺盛B.沙质土壤,地表水下渗严重C.支流及上中游沿岸绿洲大量引水D.上中游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10.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6-②以水定地,确定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③扩大和田河流域绿洲规模,发展经济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⑤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其生态环境⑥在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游区来水量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9.C10.B【解析】【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塔里木河下游区来水量明显小于三条支流,主要是支流及上中游沿岸绿洲大量引水造成,C对。气候、土质条件差异不大,A、B错。上、中游没有跨流域调水工程,D错。故答案选C项。【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①对。以水定地,确定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②对。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扩大和田河流域绿洲规模,发展经济,③错。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④对。不必要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其生态环境,也要发展经济,⑤错。在上游修建水库,不能增加下游区来水量,⑥错。因此①②④正确,B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11.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A.冰川融水补给B.雨水补给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12..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流域降水量增加B.全球气候变暖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大量修建水库【答案】11.C12.D【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第聂伯河的春季径流量占比重最大,主要补给类型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对。源头没有高山冰川融水补给,A错。夏季补给量少,雨水补给不是主要因素,B错。地下水补给稳定,不是主要因素,D错。所以选C。【12题详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差异减小,原因可能是大量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D对。流域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A错。全球气候变暖不影响季节分配,B错。农业发展,灌溉面积增加,C错。所以选D。近年来,虎林市围绕绿色生态农业舞活科技龙头,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实施虎林灌区、水稻智能化催芽育秧基地等项目,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收活动,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8-13.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A.气温的日较差小B.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C.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D.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14.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向机械化方向发展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C.推进农业生产优质化D.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答案】13.D14.D【解析】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导致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产品深加工。【13题详解】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D对。气温的日较差小,作物养分积累少,品质差,A错。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是作物生长的一般影响因素,不是作物品质好的特殊因素,B、C错。【14题详解】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9-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产品深加工,D对。产品深加工,不是向机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A、B错。深加工,不属于农业生产优质化,C错。“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目前,甘肃省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在全省形成一批“一村一品”的经济强村、产业强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甘肃省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A.人口分布稀疏,土地面积辽阔B.“一带一路”战略要地,对内对外联系通畅C.农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D.地跨多个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环境复杂多样16.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全省各地应首先做到A.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优势主导产业B.扬长避短,合理布局特色高附加值产业C.重视经济效益,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D.拓宽产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率【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解】甘肃省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这是要求各村利用各自优势发展不同的主导产品,甘肃省地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分布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有山地、高原与平坦的河西走廊,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各个乡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选项D正确。【16题详解】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全省各地应当首先做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合理布局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以地理环境特点为基础的;“一村一品”不能够限于第二、三产业,也应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合理布局-10-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其产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据此分析选B正确。【点睛】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做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合理布局产业,布局时要注意各产业和谐发展,不能过于偏重某一类产业。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茧—丝—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在传统桑蚕养殖区,采桑叶机械化程度低的原因A.种植区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经营B.桑蚕养殖利润较高,人工费用比重低C.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D.灌木丛中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18.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B.资金、技术、劳动力西移C.丝绸市场范围向西部扩大D.大气与水体污染范围扩大【答案】17.C18.A【解析】【分析】考察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7题详解】机械化其实就是标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过程,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茧—丝—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所以C正确。与种植区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经营和灌木丛中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以及桑蚕养殖利润较高,人工费用比重低无关,ABD错误。【18题详解】20世纪90年代开始,桑蚕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所以A正确。资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