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注意事项: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周王室基于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这说明A.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B.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C.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D.分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天下—国—家”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结构和国家权力配置结构”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起到了政治整合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直接管理基层是郡县制,A选项排除。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与材料主旨不符,B选项排除。家天下统治的正式建立是夏朝,C选项排除。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2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分析出宗法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排除。【点睛】“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是解题的关键。3.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料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B.“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C.“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D.“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答案】B【解析】“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属于史实陈述,故A排除;“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属于历史评价,故C排除;“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属于史实陈述,故D排除。故选B。34.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反映出A.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B.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C.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D.秦统一六国具有可能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下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也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并不是论述秦统一六国的可能性,即除秦以外,其余诸侯国也有统一的可能,但无论哪个诸侯国统一都有必要建立专制集权制度,D选项排除。5.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如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自初宦以致相,终无可言”;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为改变此现象,汉武帝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D.创立了中央监察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再结合所学汉武帝从身份低位的士人中选拔人才组成中朝,体现的是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故答案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世卿世禄制,A选项排除。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本身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监察制度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46.元朝时期,皇帝实行“慎择宰相,委任责成”,“如欲赏一人,则当询诸省台……如欲罚一人,亦当询诸省台”,“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这反映出元朝时期A.皇帝的政务负担减轻B.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C.行省体制的日趋完善D.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之事归于中书,中书之务统于宰相”再结合所学,元朝中央官制是一省两院,改变了宋朝时期相权过于分散的局面,丞相承担的事务较多,也就减轻了皇帝政务的负担,故答案为A选项。宰相职权走向独立化中的独立化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行省体制,C选项排除。材料也未体现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D选项排除。7.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限制了皇权滥用C.降低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体现的是古代封驳制度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故答案为D选项。君主专制没有受到削弱,A选项排除。皇权滥用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的做法不一定降低行政效率,C选项排除。58.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B.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D.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C选项符合题意。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中的唯一途径太绝对,B选项排除。社会共识材料体现不出来,D选项排除。9.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C.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D.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僚机构人员增多,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是现在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B选项排除。三省制之下职能也很明确,因此职能明确并不能算是变化,D选项排除。610.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B.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C.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D.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设问的目的应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所以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均衡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而非维护区域公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B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C选项排除。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7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C.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13.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些地图的出现8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虽然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同样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14.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C.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答案】B9【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B选项符合题意。外交礼仪之争是表象而非本质,A选项排除。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C选项排除。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也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15.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中